亭好滁州:砥砺奋进,争当先锋自不凡
2022年10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亭好滁州:砥砺奋进,争当先锋自不凡

程明 潘龙 郭晓红 吴承江 胡昊
美丽乡村侯胡郢 胡万里/摄
安徽盼盼食品有限公司面包生产线 卢志永/摄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滁州市委宣传部 供图
大包干纪念馆 张红/摄
来安汊河大桥 吕华/摄
 

2022年国庆期间的滁州市,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沿线自驾游、乡村游、美食游市场火热,井楠民宿、雅琦营地、咕咚营地等旅游新业态人气爆棚,马厂羊肉面、女山湖大闸蟹、屯仓一网捞等旅游美食吸引游客争相品尝,滁州古城、太平古城、定远古城带动夜游市场,人们在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中欢度佳节……如今的滁州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质,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充满无限动力、活力与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滁州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地区生产总值连跨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城市综合实力提升至全国第87位、长三角第25位、全省第3位……这一系列数据鲜明体现了经过十年的砥砺前行,滁州市呈现出经济总量再上台阶、开放合作成效明显、生态优势巩固提升、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的良好局面。

经济发展基础夯实:

从多点开花到链式发展

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滁州市组织参与了多板块的项目对接活动。其中,总投资80亿元华塑股份产品结构调整一体化项目、总投资50亿元福莱特年产150万吨光伏玻璃及深加工线项目(五期)、总投资20亿元金锋馥自动化流水线智能制造项目在开幕式暨主旨论坛活动进行签约。

产业强则经济强。近年来,滁州构建了光伏、半导体、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医药器械、智能家电、新型化工、健康食品等八大主导产业链链长制,实行“一套班子、一只基金、一个协会、一个研发平台”,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定期召开产业链链长会、企业家早餐会、双月座谈会,实行月调度、季观摩、年考评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抢抓“双碳”机遇,依托凤阳百亿吨优质石英砂资源和区位优势,光伏产业从无到有,短短几年时间先后招引隆基、东方日升、福莱特、亚玛顿、晶科、通威、尚德、阳光电源以及海螺光伏产业园等国内光伏产业头部企业落户,构建起石英砂开采加工、硅片、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逆变器、光伏边框、封装胶膜、光伏背板、光伏电站等日趋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光伏组件、光伏玻璃产能分别占全国11%、21%,占全省60%以上,部分企业的电池转换效率、光伏组件最高功率等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滁州正全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

坚定不移“双招双引”,不断推动滁州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近几年,滁州市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约1900个、百亿元项目近20个,支柱产业在全省份额不断提升,累计引进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226名。规上工业企业数已达2054家,规上工业总量占全省比重达8.9%;高新技术企业7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9.2%。以此为依托,滁州市新能源电池、半导体、智能家电、健康食品等产业,也实现了集群集聚发展,显示出极强的发展韧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成为“一家人”的亲密融合

毗邻而居、一河之隔,滁州与南京等地合作交流由来已久。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滁州市立足自身区位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围绕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目标定位,积极打造跨行政区协同发展产城融合新城区,以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启动区建设为突破口,与江苏接壤地区全面开展对接合作,在机制创新、规划编制、产业协作、交通互联、生态共保、服务共享等方面结出了丰硕果实。如今,滁宁两地连接的通道越来越多,产业越来越“融”,人心越来越近。

总投资112亿元的捷泰16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项目、总投资102亿元的人民控股集团光电显示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飞利浦智能家电产业园项目……在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汊河片区和南谯片区,工人们正在抢进度、赶工期。

作为国内首条跨省城际铁路,全长约54.4公里的滁宁城际铁路已展现出巨龙般的身姿,预计2023年7月建成通车试运营。届时,滁宁同城化将从梦想照进现实。

南京的企业家、管理和技术人员、医生、教师,或在滁安家,或过上“双城”生活,为两地的合作交流、共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行走在滁州城东36平方公里的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绿树繁茂、高楼林立,一栋栋现代化的工业厂房鳞次栉比,一条清澈欢畅的清流河穿城而过,东升邻里中心、苏州公园、鱼尾狮公园、苏州外国语学校等民生项目随处可见。

“经过10年发展,滁州和苏州两地创新合作机制,已将这里从一片荒地打造成为一座产城融合、活力四射的现代化新城,成为我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平台。”中新苏滁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营养健康等主导产业,累计引进项目300多个,获评“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

一体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滁州市与沪苏浙形成了8条高铁轻轨、15条高速公路、9条水运航道、5个内河港口的立体综合交通网。京沪高铁、沪汉蓉高铁、合新高铁、宁天城际铁路、来六高速、北沿江高速滁天段等,不断缩短滁州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距离。公交换乘中心、直达公交线、交通一卡通等让两地群众出行更便捷。此外,宁滁两市人民在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医联体建设、合作办学等公共服务方面不断提升共建共享水平。

生态宜居擘画美丽新图景:

绿水青山再添发展动能

河山锦绣福民生,山水亭城泽万世。近年来,滁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环境“秀”起来的同时,让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

滁州市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力实施以琅琊山、北古城、南新城、清流河、明湖、西涧湖为品牌的“一河两湖一山两城”建设工程,描绘山水亭城秀美画卷。如今,一座“山在城中,水从城过,园建街边,亭隐林中”的山水园林城市正展露芳华,在给群众带来幸福感、获得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滁州在区域竞争中的软硬实力。

在滁州市来安县,安徽省与江苏省交界处,藏有一片华东地区最大的池杉林——池杉湖湿地公园。池杉湖湿地公园占地面积近6000亩,公园内有池杉5万多棵,形成了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水上森林”湿地景观。

早年间,池杉湖湿地是长江下游典型的沿江低洼积水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滁州市来安县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水涝严重的低洼浅滩,成功营建起池杉林,这也是池杉湖湿地公园的雏形。此后数十年间,由于河流改道,河水长期浸没,这片池杉林形成了水中有树、树下有鱼、树上有鸟的“水上森林”。

为了净化水质,池杉湖湿地公园打造了2000亩藕塘净水系统。“莲藕能净化水质,荷花极具观赏性。在湿地周围种植莲藕荷花,不仅提升了水质,还有助于相关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振兴,目前每年能带动150名苏皖农户等参与就业,人均增收达4万元以上。”滁州来安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也带动地方经济和周边群众增收。当地政府协同池杉湖湿地公园打造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生态环境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同时创造出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时代、新征程,滁州市坚持保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推动绿色发展,持之以恒地厚植“美丽皖东”的绿色底色,让人民群众在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发展之美。

乡村振兴书写亮丽答卷:

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村6年来,滁州市牢记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聚力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切实维护农村稳定,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描绘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新时代皖东秀美画卷。

经过8年持续奋斗、5年脱贫攻坚,滁州市圆满完成了1个县摘帽、123个村出列和20.5万人脱贫的任务,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如何努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滁州市从守牢防返贫底线、巩固脱贫成果、完善制度体系等方面,探索着自己的路径:对全市7.1万户脱贫户、3568户边缘易致贫户精准制定帮扶措施56.4万条,实施“五大提升行动”,推广“一自三合”模式,成功发行5.5亿元的全国首单“乡村振兴权益出资票据”,举办全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培训班,市、县同步完成乡村振兴部门机构重组、挂牌,安排1.96万名帮扶干部继续帮扶脱贫群众,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

做好有效衔接只是第一步,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产业兴旺是基础。定远县半面店村曾经是全市123个贫困村之一,村集体经济多年为零。脱贫攻坚以来,该村始终把发展壮大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的主要引擎,积极引入产业项目,2020年、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突破100万元、200万元。

如今在皖东,像半面店村这样的村有很多。滁州市各县(市、区)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体系,壮大乡村产业,实现产业兴旺。 2021年,新增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个,发展优质专用粮食837万亩,“稻虾共作”面积达100.5万亩,“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总数达1046个,总投资130亿元的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天长市获批创建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粮食稳、人心定。作为农业大市,滁州市坚定不移抓好稳产保供,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完成66.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保险试点并在全省推广,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据统计,2021年粮食总产94.1亿斤,实现“十八连丰”,连续2年居全省第三。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