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小时候吃饭特挑食,每次吃饭像小猫,以至于人瘦得像豆芽似的。为了让儿子每顿饭多吃一口,我费尽心思研究多种面食。像豆沙包、葱油饼、油炸春卷、饺子馄饨、锅贴等,保证一周不重样。
在以上多种面食中,儿子最爱吃锅贴。实际上做锅贴、饺子、包子的食材都差不多,但锅贴比饺子好吃,比包子省事,不用发面,馅儿可以分别用猪肉、鱼肉、虾仁与葱姜、韭菜、荠菜搭配,吃起来味道各有千秋。
我给儿子做锅贴最常用的是猪肉馅。首先选上等的五花肉,剁成肉丁,加入新鲜韭菜、大葱,再放入姜、十三香粉、盐、味精、酱油、香油等,然后顺时针用力搅拌,全部搅拌均匀即可。
做锅贴和饺子差不多,皮里放进适量的馅,中间捏紧,两头一般敞开,这样煎起来熟得快。一会功夫,一排排一列列的锅贴,就整齐地码在盘子里了。然后在平底锅里刷一层油,将锅贴整齐地放入锅内,用中火煎三四分钟,听到锅内的油发出吱吱的声音,在锅里加入少量的面汁,继续煎约五分钟,等锅贴的底部金黄,再反过来煎锅贴另一面,煎到两面呈金黄色,即可出锅。趁热吃,外焦里嫩,汁水适当,口感酥脆,香味扑鼻,好吃而不油腻。
关于锅贴,我以前还看过一个典故。据说在北宋年间,因宋太祖某日不思茶饭,午后独自在院中散步,忽然一股香气飘来,顿感心旷神怡,便循着香气走到了御膳房,只见御厨煎剩饺子,这香味勾起了太祖的食欲,一连品尝了几个,煞是好吃。太祖问御厨这食物叫什么名字,御厨紧张一时答不上来,太祖随口说那就叫锅贴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曾经受到皇帝青睐的美食,从口味到外形又被多次加以改进,最终演变成了今天的锅贴。锅贴不仅在小吃店广为流传,在大酒店也占一席之地,很受小孩和老年人的欢迎,年轻人酒后也喜欢让酒店老板上两盘锅贴,吃着真过瘾。
那几年孩子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又往往起床晚,早餐没有食欲,我变着法为孩子做各种馅的锅贴,让他吃得营养又美味,从儿子上小学开始做,一直到他上高中住校。如今,儿子参军去了外地,出门在外六七年,口味却没有变,上次来家探亲时,儿子上飞机前电话告诉我,进家就想吃妈妈做的锅贴。
我抓紧行动,推算着时间,等儿子推开家门,锅贴已经被端上桌。他放下行李箱,简单洗一把脸,坐下一边吃一边和我聊天。我提醒他别烫着,稍等一会再吃。“妈,让我先尝两个嘛,馋虫都快出来了。”儿子说,“每次看到锅贴,就特别想念妈妈,仿佛看到您站在灶台前忙碌的情景。在饭馆也吃过几次锅贴,但都吃不出妈妈做的味道。”我心里明白,其实儿子是想家了,想妈妈了。这原本寻常的食物,对于如今已成为游子的儿子来说,满足的不仅仅是舌尖到味蕾的美味,而是寄予了一种特殊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