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朋友请吃饭,点菜时点了一道“君子菜”。朋友自言自语说这菜好,明目,清火,还降血脂、血糖。不假思索地问朋友,何谓“君子菜”?朋友信口答道,苦瓜呀。嗨,苦瓜就苦瓜嘛,何必绕个大圈子叫它“君子菜”!不过,叫苦瓜为“君子菜”还真名副其实。苦瓜的味道是苦的,可苦瓜之苦只苦自己,从不把苦传染给别人。吃过苦瓜的人都知道,跟苦瓜一起烹饪的菜肴,只有苦瓜味苦,同锅烧出的其他菜料不沾苦味。比如苦瓜烧肉,肉不苦;苦瓜炒鸡蛋,鸡蛋也不苦。宁苦自己,不苦别人,这不正是君子的品格嘛。
其实,我对苦瓜并不陌生,苦瓜原本是我爱吃的一种菜蔬。朋友也知道我爱吃苦瓜,还是向我力荐,也许是觉得苦瓜养生该多吃些吧。人爱吃苦瓜,多因苦瓜之苦。起码,我是这样。苦瓜之苦,不是真的苦,不是彻底的苦,它苦中有甜。或者说,入口是苦,回味却甜。或许正因这一点,我每每从琳琅满目的菜品中选择了苦瓜。
未尝苦瓜之苦,首次从菜市场上采购苦瓜,是因为记忆中有一种跟苦瓜极其类似的瓜果,名叫赖葡萄。它和苦瓜最直观相似点是凸凹不平的表皮,恰如癞蛤蟆皮肤。赖葡萄的“赖”,或许由此而来吧。两者也有不同处,外形不一样,苦瓜是长条,赖葡萄粗短,苦瓜肤色多见青碧,赖葡萄给人的印象是金黄;内里更不一样,苦瓜白瓤,赖葡萄红瓤。
小时候,自家院里种过赖葡萄,跟丝瓜同时栽种。差不多也跟丝瓜同时开花结果。丝瓜是趁嫩吃,老了不能吃。赖葡萄要等到老了吃,不老不能吃。丝瓜要烧熟吃,当然是蔬菜。赖葡萄呢,则跟桃子、梨子一般,摘下便吃。从这个角度看,赖葡萄算是水果吧。它的内瓤也似熟透的水蜜桃那样红、那样甜。第一次在菜市场买苦瓜,便是因为苦瓜的外表勾起我早年那“又红又甜”的记忆。头次吃苦瓜,我还有过一个皱眉的表情。大概没有人真心喜欢苦味吧,人们接受苦味,多是因为那苦味不是真正的苦,或是基于“良药苦口”的想法。我吃苦瓜也是如此,从受不了它的苦,到喜欢它那种不同一般的苦,当然也惦记着苦瓜于人之好。
不负朋友一片好心。人既郑重推荐“君子菜”,我便对这种原先的“苦瓜”后来的“君子菜”生出浓厚的兴趣来。查阅典籍,想对这道“君子菜”有更多了解。先是在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读到:“苦以味名。瓜及荔枝、葡萄,皆以实及茎、叶相似得名。”李时珍解释了苦瓜名字来历。苦瓜又叫“锦荔枝”,是因为苦瓜外形有些类似荔枝果实外形吧,都是包包鼓鼓状。至于苦瓜也叫赖葡萄,则是因为它的藤茎和叶子与葡萄接近。继而,还是从《本草纲目》上印证了上述说法:“苦瓜原出南番,今闽、广皆种之。五月下子,生苗引蔓,茎叶卷须,并如葡萄而小。七、八月开小黄花,五瓣如碗形。结瓜长者四、五寸,短者二、三寸,青色,皮上痱如癞及荔枝壳状,熟则黄色自裂,内有红瓤裹子。瓤味甘可食。其子形扁如瓜子,亦有痱。南人以青皮煮肉及盐酱充蔬,苦涩有青气。”很明了,在李时珍笔下赖葡萄和苦瓜是一个物种。的确,我曾见过很老的苦瓜,它外表发黄,内瓤变红,与赖葡萄表里颜色无异。只是我没尝那发红的苦瓜内瓤味道是不是甜的。
后来,无意中从明朝文人费信的《星槎胜览》中读到:“苏门答剌国一等瓜,皮若荔枝,未剖时甚臭如烂蒜,剖开如囊,味如酥,香甜可口。疑此即苦瓜也。”费信曾跟随郑和四下西洋,将沿途所见所闻记录成书,流传后世。李时珍笔下产于“南番”的苦瓜,会不会就是下西洋船队带回的“苏门答剌国一等瓜”呢?它应该是我印象中的赖葡萄。
提起苦瓜,我总会想起《诗经》里的句子:“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虽然心里明白,“瓜苦”之“瓜”不是苦瓜,是一种有苦味的葫芦。苦瓜作为外来物种,它来晚了,没能挤进《诗经》的大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