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上古叫舒,汉叫庐江郡,隋叫同安郡,唐至宋叫舒州,治在今潜山。1185年,赵扩任安庆军节度使。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赵扩)登帝,因以舒州为潜邸,当年十月,升舒州为安庆府。嘉定十年(1217年),朱熹女婿黄干知安庆府,因金人破光山,沿边多警。安庆去光山不远,民情震恐,“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宋史》卷四百三十)。
黄干建城在潜山,还是在今安庆?明《直隶安庆郡志》称:“其治皆在潜山”(第15页);清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称,“嘉定十年,移府治于盛唐湾(今安庆)”(第45页);《安庆市志》上,第10页(方志出版社,1997年)也持此观点。因观点不一,我在《皖江文化史》(华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80页)和《浏览<皖耕集>感言》(《市场星报》2021年12月13日)中,对黄干在何地建城,表示“存疑”。
近日查《宋史》卷八十八,云:“庆元元年,以宁宗潜邸,升为府。端平三年,移治罗刹洲,又移杨槎洲。景定元年,改筑宜城。”“宜城”,即今安庆,宋代建城前为盛唐湾宜城渡。黄干在潜山而非在安庆建城,明矣!此段话还表明,安庆府一移罗刹洲,又移杨槎洲,三移盛唐湾宜城渡。先有盛唐湾宜城渡,后有安庆。
端平三年(1236年),为何移府治到罗刹洲?明《直隶安庆郡志》说:“理宗景定元年,安抚郭公、知府李士达等以北兵将逼兼舟楫未便,移杨槎洲……”此处两错两对,错的是时间和地点,对的是人物和事由。应该是端平三年而不是景定元年,先迁到罗刹洲,而不是杨槎洲;安庆知府李士达等因害怕北兵,擅自迁安庆府治,他本人因此被朝廷追究落职。
罗刹洲在今贵池市西边乌沙境内。《太平寰宇记》卷一○五页云:“贵池县有大孤石,生于江中,俗谓之罗刹洲,舟行上下为之险艰。”因此处行船艰难,唐人孟浩然吟《夜泊宣城界》诗,有“石逢罗刹碍,山泊敬亭幽”句,所谓“罗刹碍”,即罗刹矶。宋代梅尧臣吟《送方进士游庐山》诗,开始云:“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刹石齿水下排”,指罗刹洲水下乱石差错,行船非常危险。
安庆府第二次迁徙,移治杨槎洲,在今贵池市西北江中。哪一年迁治杨槎洲呢?查《宋史》及明清《安庆府志》等,均无明确时间。但杨槎洲与罗刹洲一样,广为人知。如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吟诗《晚晴登安庆城楼》,其中云,“一鸟带烟投皖口,四帆如叶点杨槎”,说明杨槎洲在罗刹洲西,更靠近安庆,可在安庆城楼见到。或疑杨槎洲即杨叶洲。《太平寰宇记》云:杨叶洲,在贵池县城“西北二十里大江中,长五里,阔三里,状如杨叶”,正是杨槎洲位置。孟浩然吟《夜泊宣城界》云:“火识梅根冶,烟迷杨叶洲”;清代姚鼐吟《出池州》云:“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才通杨叶洲。四面青山花万点,缓风摇橹出池州。”
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安庆府治自杨槎洲迁到盛唐湾宜城渡(今安庆)。“安庆城,汉唐建于皖山之阳。宋景定初迁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明嘉靖《安庆府志》卷六)。在宜城渡建城的是马光祖,他因为建城有功,第二年正月,得到理宗的嘉奖:“城安庆,诏马光祖进两秩。”(《宋史》卷四十五)
南宋时期安庆府治的迁徙,相关文字多有错误。如20世纪40年代石割平造编写《中国城池图录》,其中说及南宋安庆府治的迁徙:“端平二年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景定元年废舒州府为新安庆府,府治迁现今安庆。”([日]石割平造编撰:《中国城池图录》,第254页,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此处三点错误:1.移治罗刹洲是端平三年,不是端平二年;2.要么舒州,要么安庆府,没有“舒州府”;3.景定元年安庆府自杨槎洲(贵池)移治到宜城渡,而不是自舒州(潜山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