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赓续 薪火相传
紫蓬山的秋
从油灯到全家电器
下一篇4 2022年9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弦歌赓续 薪火相传

安徽合肥 戴健
 

教师节前后,有关部门提炼教育精神,请我做首席顾问。我本才疏学浅,愧不敢当,但想想今年恰逢走上讲台50年,尽管后来被调离教师岗位,但还时不时客串,并且研究方向是地方史,相对较熟,可以凑凑忙,在研讨中晓古知今,提高自己,也就勉为其难。

有文字记载的“合肥”,首见于《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已是和曾经的楚都寿春并列的大城市,东西交换频仍,南北贸易丰盈。司马迁说的“输会”即转运商品集散地,没有文化、没有教育咋行,总不能往来皆白丁,还“结绳记事”吧?孔老夫子到合肥讲学,留下“地多一撮,书重百城”之掌故。项橐拆城让仲尼,也就有了撮城(撮镇)的地名。小儿郎强,则说明那时这一带就人文勃兴教育强。我曾做过进士方面的研究,统计出唐宋元明清历代合肥共有进士149人(含状元李群、杨寘),另有武进士至少81人,是响当当的名列安徽前三的进士大县。

清季新学兴起,合肥和桐城、舒城于1902年同时办中学,开风气之先。合肥名为“庐州中学堂”(今合肥一中),博物、格致(物理)、化学、外语等进入课堂。杨武之考入北京高等师范(今北师大),他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个数论方面的博士,他的儿子杨振宁则是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其实,杨振宁硕士毕业和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都是教师。

合肥教育,薪火相传。文翁千里迢迢为蜀郡守,不仅教百姓栽桑育秧,还创办“石室精舍”,成为中国公学第一人、第一个公立学校校长。包拯在城内今县桥一带的香花墩开蒙,高中进士后兴学育人清正廉明,后人把香花墩移到包公祠,以为纪念。马背诗人刘铭传苦于幼时读书少,壮年返乡建刘老圩,特辟四面环水的读书岛,供儿孙专意课读。大书院、小书院、笔架山、大夫第等遗迹虽已不可寻,但老地名犹存,合肥人求知尚学精神代代相传。

合肥教育,弦歌赓续。合肥市南门小学始建于1897年。辛亥革命后,育才初小和城东、城西两等小学以及三育女中等于艰难竭蹶中办得风生水起,蜀山农林职业学校一度是合肥的最高学府。但侵略战争给教育带来难以名状的创伤,日机频繁空袭,庐州中学学生唐德刚、吴世珊、阚家蓂(后来都是知名旅美学者)等芒鞋竹杖,“三千小儿女,结伴到湘西”,在绵延数百里的山沟里重续读书梦,高唱“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合肥教育,创新尤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这座省会城市有了第一所医学院、第一所工业大学、第一所农学院、第一所中医学院、第一所师范学院、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迁来合肥,全国第一所民办自费走读的合肥联大诞生……中央领导同志视察下塘中学,使半农半读教改实践得以向全国推广;退休教师方立吾居家育英才,免费培养莘莘学子,被新华社和《光明日报》报道;合肥实验学校“一体化、特区式、未来型”教学模式,引发全国性关注;新时代各区县组建教育集团和名师工作室,教学相长,示范引领,百花争妍。

《庄子·秋水》篇谓:“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老夫子讲学意志之高远令人神往。抗战时期就曾定孔子诞辰日为中国教师节。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担负着教化育人的重任,当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在前行中奋勇争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庐州大地,千百年弦歌赓续、薪火相传。当下,万千园丁正以崭新的风貌辛勤耕耘,为蓓蕾绽放奉献光和热,如同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从这个意义上说,结庐施教,育秀朝阳,不正是我们这座城市新时代熠熠发光的教育精神吗!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