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合肥高新区再造三个产业园区
2022年9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5年,合肥高新区再造三个产业园区

顾任玲 记者 沈娟娟 文/图
合创巢全景
文创集市
创业航母展区
 

在过去三年,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设立,每周都会有科技型企业发布创新产品,每月都会有国家重大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成果发布……作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合肥高新区利用5年时间再造三个产业园区。本次全国“双创周”全国展品为165个,其中合肥高新区入选28个,占全国的17%,合肥高新区已经发展成为合肥的“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南山区”。

5年,再造了三个产业园区

在合肥高新区,黑科技硬科技百花齐放,世界第一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世界第一款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国内首创毫米波芯片、应用于北京冬奥的全色激光显示“雪如意”,墨子号、质子刀、嫦娥钢、原子力显微镜……

作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截至2022年上半年,合肥高新区市场主体已超8万家,较上年度增长40%,较2016年增长5.6倍;市场主体增量是全国示范基地平均水平的约4倍。

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光伏逆变器企业阳光电源、技术全球持续领先的语音智能企业科大讯飞、出货量全球前列的可穿戴设备企业华米科技、国内第一家光刻机上市企业芯碁微装、国内首台空中交互呈像技术企业东超科技、国内芯片制造 EDA 龙头全芯智造、全国最大网络货运企业维天运通……

目前,合肥高新区已集聚合肥人工智能国家战新产业集群企业约 1400 余家、合肥集成电路国家战新产业集群企业约 240 家;集聚 40 余家量子信息产业的量子一条街,闻名全国。光伏产业和大健康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成功塑造中国声谷、量子中心等“地标性”产业品牌。

从市场主体到经济规模、从就业人口到成果产出,纵向比,合肥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利用5年时间再造三个过去25年发展而来的产业园区,一举成为活力四射、生态完善的科技新城和名副其实、代表安徽的“中国声谷、量子中心”。

七大体系,铸就合肥版“中关村”

在一组组闪亮数字和一个个创新成果的背后,合肥高新区一方面扎实落实放管服改革、市场主体培育、创业带动就业、双创政策扶持、互联网+业态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塑造双创文化等规定动作,另一方面结合园区发展阶段和区域特色构建七大体系,为建设高能级双创生态系统立梁架柱,突出科技双创主线、培育发展新动能。

“我们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十家类华为研究院、百家企校创新联合体和千项揭榜挂帅项目,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的企业共计77家,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位居全国第二位。”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透露,高新区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让平台变舞台,建有中科大、安大、武大、吉大等新型研发机构37个,转化成果3000多项,直接创办企业1000余家。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合肥高新区运用大数据、AI 等新技术建设区域经济大脑,捕捉8万家企业14亿条数据,实施“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合创券、市场汇、金融超市、政策通、链通高新等一系列大数据应用将创业所需的场地、资金、市场、政策、科技中介服务、产业上下游资源一网聚合、一键通达,最大限度实现“让数据多跑路、创业者不跑腿”。

不仅如此,高新区建设高能级科技金融体系,围绕双创企业孵化起步、成果转化、爆发成长阶段的实际需求,发布“瞪羚贷”“科大校友创业贷”“深科技贷”等17款特色金融产品,推进“数据画像、知产授信、贷投联动”等系列创新举措;率先实施“六纵四横”的高成长企业培育工程,纵向上建立“在孵企业-国家高企-雏鹰-瞪羚-独角兽-平台型龙头企业”六个梯度,助推双创企业向上迸发成长;横向上围绕“高爆发性、高技术壁垒、专精特新、高竞争力”四大特征,原创性开展“爆品、深科技、单打冠军、双五”企业培育计划,助力企业多样化、特色化、内涵式发展。

突破550万平方米,超全国很多地级市孵化面积

2017年9月,“天翅创”众创空间正式运营,两年半时间晋升国家级众创空间,截至目前,“天翅创”累计孵化企业(团队)160多个,七成以上是大学生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健康等战新领域,其中90%以上为成立不足一年的早期项目,已初步打造成初创型硬科技企业集聚地。

“天翅创”只是合肥高新区孵化体系中的一个缩影,合肥高新区坚持“政府支持、国资主导、社会补充、多方参与”的发展路径,大规模新建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孵化总面积已突破550万平方米,超全国很多地级市孵化面积,其中国有载体占 80%,且“十四五”期间保持年均150万平方米的拓展空间。

创业孵化机构不仅在高新区“遍地开花”,而且创业载体的品质也更加优越,创业者可“拎包创业”,通过普惠性补贴入驻企业月租更低至15~20元/㎡,大幅度降低初创企业成本。

“新增创业孵化面积379万平方米,2016年增长2.3倍,吸纳在孵企业6515户,增长3倍;新增创业孵化面积和在孵企业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 倍。”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国有载体以高效的资金流转能力为创客“输血”,以专业的资源对接服务助企业“造血”,强有力支撑“保主体、稳就业”的重要任务。

每年投入近30亿元,“养人之城”让人才“日久生情”

创新创业关键在人,而人才会用“脚”投票。只有产业容器足够庞大,提供充足的就业创业机会,才能形成引才聚才“强磁场”。

围绕企业需求痛点,合肥高新区今年出台建设领先科技园区若干政策措施人才政策,在人才评价服务机制上做了不少创新,比如以实际贡献评价人才,突破社保缴纳限制、工作地域限制,支持企业通过设立“人才飞地”实现异地聚才、引才、用才;赋予企业人才自主评价权,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技术水平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未来商业领域应用广泛的企业,打破营收、纳税等评价标准,赋予人才自主举荐权,由企业自主评价人才。

“此外,我们还引入揭榜挂帅机制,立足补齐产业链中关键人才、项目及技术空缺,协助企业引进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人才政策体系加大战略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政府发榜、人才揭榜的形式,协助并支持企业招引科技领军人才。

在集聚国际化人才方面, 合肥高新区对新入区工作的世界100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海外留学人员,给予个人3万元一次性奖励;同时,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华侨华人和外籍专家入区创办企业,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最高10万元奖励。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自基地批复起,合肥高新区就新增就业岗位30 万个,吸收高校毕业生 12 万人,其中应届毕业生达 34%,园区从业人员较 2016 年增长3.1倍。

为了让引进人才从“一见钟情”到“日久生情”,合肥高新区每年在城市综合配套上投入近 30 亿元,引进最优医疗、教育、商业资源,建设森林型、花园化园区,打造“养人之城”,让幸福感、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