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轮流转”,这句话用在2022年的“财富江湖”特别贴切。不论是曾经的“产品明星”,还是各种“宝”类货币基金,随着货币基金年化收益率跌破2%,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考虑新的理财方向。第三方自营的现金管理工具和货币基金也差不多,很难超过2%。所以,唯一的希望似乎在银行理财产品这一极。
赶巧,近年银行理财正在净值化改造,政策大潮下行业洗盘,一批大中小银行异军突起抢食市场。这给了“活钱理财”很好的外部发展空间。
汹涌的活钱
所谓活钱,指的是老百姓或机构手头的现金、类现金、“活期储蓄”等随取随用的资金。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大概在10万亿上下,各银行储蓄机构的活期储蓄在50万亿元。两者合并有60万亿。这就是中国投资大众手里现金的“基本盘”。
孱弱的货基收益率
货基近年依然维持巨大的规模,但增速放缓。根据相关协会5月末的统计,当期末货币基金总规模在11万亿上下,环比微增0.2万亿份。
月度增速几乎“归零”。相关产品的收益率也不断收窄,截至9月9日,全部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28日)中值为1.58%。其中,最高者交银活期通收益率2.16%;最低者为信澳慧理财0.28%,当然后者因为其规模较小,收益平滑难度很大。
异军突起的银行
相比之下,银行代销的“活期理财”产品收益明显要合适一些。
活期理财产品中的一大类被戏称为“宝宝类产品”。所谓银行的宝宝类产品,指的是由银行或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起、银行渠道代销的可随时或1~3日内赎回的理财产品。它们流动性比肩货币基金,服务有些比货币基金还好,且近年的收益率优势日渐明显。统计显示,各大银行的“宝宝类”产品,近期年化收益率普遍在2%以上,最高者可以达到2.9%一线,确实相当诱人。事实上,过去半年内,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当家”宝宝类产品,动辄可以募集到上千亿元规模。堪称一个产品改变了一个行业的格局。
股份行拼收益
梳理了目前六大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APP上的活期理财产品,得出以下结论:
1.银行活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具备明显优势,相比其他同类(比如货基);
2.T+0产品的收益率和T+1接近,所以T+0产品性价比高;
3.大部分银行活期理财产品会限制规模,或是限制当日快速支取现金的规模,所以,多个平台投资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分银行类型来看,股份行的产品收益率大多高于国有大行。
比如中信银行的“(新享2号)日盈象天天利5号 ”(T+1产品),该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高达3.514%(9月6日数据),几乎是货币基金的两倍。
不过,该产品仅限中信银行新客户购买,且限购100万元。
国有大行拼服务
和股份行相比,国有大行理财APP上展示的收益率会低一些,但服务创新很多。
比如,中行和交行的销售页面产品特别多,投资者的选择更多,收益率往往也比较可人。
而且中行率先推出外币现金管理类产品;交行则给部分活钱理财产品推出定投模式,都是业内首创。
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则比较专注母行及其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其中邮储银行的活钱管理产品相对活跃,且全部实为T+0产品,比较难得。
建行的实时赎回是一个特长。该行代销的多只产品,虽然收益率不高,但产品可全天候赎回实时到账,且个别产品在证券工作日9:00~15:00,单日单客可赎回5千万份。
建行代销的私享净鑫净利按日开放式产品,在非交易时间段的快赎额度更是高达20万份。
日开型固收“横空出世”
相比之下,工行则是试图用日开型固收类理财产品来吸引客户。
和“宝宝类”理财不同,日开型固收类理财产品虽然流动性较好,但收益率波动大,相对收益更高。
比如工行代销的部分产品收益率被标注为超过4%。日开型固收类理财产品,不仅是工行的选择,也是许多股份行的选择。
在投资者适应了收益率波动的现实后,该类产品的后续潜力还很大。
理财功能创新增多
为吸引客户,近年一些银行也在努力做“差异化”的创新,尤其是功能上的创新。
例如招行的朝朝宝,首开银行理财产品可用于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还信用卡、消费等功能的先河。
平安银行的天天成长C,虽然七日年化收益率为2.3665%,但该产品用于消费支付、信用卡还款,还支持保费代扣、购买理财(工资宝定投、定期存款、黄金购买等产品除外),独家功能很多。在赎回限制方面,天天成长C支持快赎,交易日8:30~15:30快赎无限额,非交易时间快赎额度也有30万元。这一点也很诱人。
还有一些银行在投资的“便利性”上也有创新。
比如,中信银行的部分理财产品可以自动把账户余额存入活期理财产品,方便投资者管理活钱的收益率。
再如兴业银行代销的兴银稳添利短债8号A等产品支持“自动续期”,亦是方便投资者之举。
综上所述,银行理财产品在活期管理上确实有其特点,但每家公司的不同系列产品都有不同的规定,对于投资者而言,要擦亮眼睛、仔细阅读投资须知和销售说明,吃透方可以尝试。 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