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河南信阳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被家属用担架抬进银行办理业务,引发热议。银行回应称,老人和家属到银行才得知有上门服务。14日上午,该银行客服向记者介绍,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用户,家属可向周边银行营业网点预约上门服务,也可委托家属代办,但要看具体办什么业务,“具体要求,各城市的分行网点会有差异。”(9月14日极目新闻)
老人因行动不便,被家人抬到银行。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这家银行改成了医院。从图片看到,老人被两人抱起来,艰难地与银行人员沟通。据介绍,有的业务,比如找回密码、补卡等,不能委托代办,必须本人亲自到银行。这是银行的一项硬性规定。问题是,让行动不便的老人躺着“亲自”来办业务,银行显得太冷漠了吧?对此,银行回应称,老人和家属到银行才得知有上门服务。显然令人难以信服,如果银行有如此亲民服务项目,想必早就广而告之了。
从表面上看,找回密码、补卡等业务,不能委托代办,必须本人亲自到银行,银行的这个规定,非但没有问题,反而充满了维护客户利益、保障个人资金安全的善意。问题是,规定是“死”的,服务却是“活”;规定不可以更改,但银行的服务方式却可以转变。面对行动不便或卧床不起的老年客户,银行完全可以选择上门服务。显然,涉事银行服务手段僵化,有违服务伦理。银行都热衷于称客户是“上帝”,但有谁见过“上帝”被人抬着进银行办业务的?
可见,在某些银行,“上帝”是有条件的,来银行存款的客户才是“上帝”,到银行取钱的客户则不是。试想,如果这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不是办其他业务,而是有一笔数目可观的资金欲存入这家银行,想必银行工作人员会心急火燎地上门“服务”的。如此看来,与其说银行太冷漠太没人性,不如说银行在经营理念上出现了“残疾”症状:逐利时“腿长”,服务时“腿短”。我们需要的不是银行言不由衷地称客户“上帝”,而是发自内心地对客户的敬爱和尊重,真正视顾客为上帝,并竭力维护他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