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是初秋,隔着窗户,我看见窗外一盆四季海棠还在盛开。那红色花朵在花叶的衬托下格外艳丽,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两位熟知的大姐……
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盛夏,杭州的西湖碧波荡漾、娇荷点点,位于西湖北岸的新新饭店里正召开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评选会,这个评选会是出版界较有影响力,参加评选会的以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福建的省级科技出版社为主体,并先后吸收贵州科技出版社和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上海科普出版社加盟,共九家科技出版社。
虽然是区域性的评奖,但各出版社非常重视,均是社长亲自带队,并派出了本社编辑业务较强的骨干参会。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是在全国科技出版社当中无论选题还是图书编校质量都属于一流的大社,而其他各省出版社大都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编辑出版经验较弱,所以上海科技出版社自然而然地成为评奖会的主导者。由此我认识了时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办主任并负责编校质量工作的马根娣大姐(人称“老马”)。
老马其实并不老,红润的脸庞少有皱纹,穿着鲜艳却脱俗得体。她性格豪爽,长长的走廊里常常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但在书籍审读过程中却是一丝不苟。初选中大家认为没啥问题的书,她往往能发现很多差错,让人不得不佩服。我那时虽头顶“评委”的帽子,但自知所掌握的业务知识不足,查差的水平远不能与老马等前辈比肩,于是跟在老马后面虚心请教。老马看过的图书,我也拿来翻一翻,对她在图书上做出的标记问个明白。此后历年的评奖会,成了我编辑业务提高的“培训班”,老马自然是我最好的辅导老师。对于选题的优劣,评委们容易形成一致的意见。而对于选题上佳,编校质量不过关的图书,往往争议很大。好的选题不等于好的图书,这是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评选会的宗旨。老马始终维护着这个宗旨,她以过硬的业务能力证明:红花与绿叶缺一不可。
另一位大姐姓陈名瑞藻,曾任机械工业出版社总编辑。机械工业出版社也是出版界老牌的名社、大社,她任总编辑期间将机工社办得风生水起,退下来之后又进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委会”,参与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的编写、审定以及考试的命题、阅卷工作。我有幸也同时进入了这一行列,与陈大姐一起工作,一晃就是十年。陈总的业务功底十分扎实,不但谙熟理工科的编辑规范标准,对出版的各个环节更是了如指掌。每次我们集结审题时,我总希望与陈总住一个房间,这不仅因为我与陈总平素谈得来,更因为审题中碰到问题可以随时向她请教。
陈总肤色白净,虽然是名社、大社的领导,但与我们相处总是和风细雨,尊重有加。碰到自己也拿不准的问题,她并不去刻意掩饰,而是向身边的人询问,这一点我特别欣赏。从此我更加坚定了一点,“学无止境”,要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首先要能够做到“不耻下问”。知识在于积累。不懂不要紧,要紧的是你愿不愿去钻研、去请教、去探索。
随着出版社出书规模的扩大,图书品种的迅速增加,编校质量受到冲击即便是大社也在所难免。作为任上的总编辑,陈总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勤奋而执著。她坚持认为,以牺牲质量换取经济效益绝不可取。虽然业已退休,但受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驱使,她应邀在多家出版社为编辑讲解业务知识,并主编了《实用科技术语手册》,以指导科技人员和科技编辑正确使用科技术语。
如今,两位大姐进入了古稀之年,我常挂念着她们。得知大姐们现在仍不得闲,还在审读重点书稿。她们说,社里或是行业学会总找上门,手头的活儿推都推不掉,总是有许多牵系!我明白了,为什么她们现在还被请去审稿?是因为她们始终坚定着初心,因而审稿才审得好、质量高,那沉淀在岁月中的光芒让人称羡。在当今的时代,我也暗暗地担忧,我们的出版社什么时候才能有更多的老马陈总似的编辑名家?
秋风生凉,可窗外四季海棠依然叶繁花盛。“浅深芳萼通宵换,委积红英报晓来。”有感于两位大姐充满了明亮而诗意的生活,想像着两位大姐现在的样貌,祝她们身康体健,幸福每一天!更愿出版事业恰似海棠,让花香染袖,让鸟语落肩。我们在海棠的花香中,种一行行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