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学龄前养成读书习惯尤其重要
2022年8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阎崇年:学龄前养成读书习惯尤其重要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
 

据《中华读书报》 本文整理自《中华读书报》原创栏目,该栏目采访众多大家,听他们对读书的看法和建议。摘录如下,希望能给热爱读书的您以启迪。

记者:您多次在中国出版集团主办的读者大会上谈读书。作为著名的学者,您几十年治学不厌,博览群书,能否谈谈您的读书体会?

阎崇年:读书过程有三个步骤:读书、消化、出新。我以牛吃草做个比喻:第一步是大量读书,就如牛一清早进山吃草,太阳落山回栏前,一直在不断地吃草;第二步是消化所读的书,如牛回到栏里后,用其四个胃不停地反刍,消化白天吃到胃里的食物;第三步是出新,如牛吃下的是草,消化之后取其精华变化成了牛奶,这跟人读书消化后,变成了知识和智慧的过程相似。

记者:您选书的渠道或标准是什么?

阎崇年:我图书的来源主要有三:自己买、朋友送、动笔写。我自己写的书约有两个书柜,朋友送的书也差不多,大部分是自己买的。买书时,一个是到书店看书、选书、买书,近年主要是在网上购买。前一段我看到《北京晚报·读书》栏目有文章介绍《我的贝多芬——与大师相伴的生活》(布赫宾德著,马莉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是一本名人写名人的书——当代钢琴演奏大师布赫宾德撰写作曲大师、钢琴大师贝多芬的传记。作者演奏贝多芬钢琴曲六十多年并耗时十年之久完成了这本传记。我对音乐知之甚少,抱着对“大师写大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下单购买了一册。

记者:能否以此书为例谈谈您具体是怎么读书的?读的过程受到怎样的启发?

阎崇年:大师写大师——作者在书中濡墨贝多芬生平和他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的故事,这是本传记的一大亮点。我从书中得到三点启发:

第一、寻找适宜天才种子生长的土壤。古人有“孟母三迁”的传说、“良鸟择树”的典故,说的是成才要巧借地利因素。天才的出现也需要选择适宜发展的地方。

贝多芬向往音乐大师莫扎特,向往“音乐之都”维也纳。贝多芬二十岁从德国科隆到维也纳,布赫宾德三岁从捷克随父母定居维也纳,在那里研修、拜师、演奏、创作、切磋、见识、碰撞、成长。他们都坐上了音乐殿堂最高荣誉的宝座,成为一代国际音乐大师。他们如果不到维也纳,或会是另外一种状况。

记者:那第二点启发呢?

阎崇年:第二、笑迎当代各地才俊高手的挑战。天才在炼狱中苦难成长,大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书中写了贝多芬多次迎接挑战的残酷情景,其中有一个迎接挑战的动人故事:

乐坛激烈竞赛。贝多芬初到维也纳,当地的著名钢琴演奏家不服这位外来的年轻人,纷纷要跟他同台演出,一试高低。后来,贝多芬在维也纳站住了脚,但并不等于在欧洲站稳了脚。英国钢琴作曲家、演奏家丹尼·施泰贝尔特已享誉欧洲,从大伦敦来到维也纳,要与贝多芬同台演奏。在双方各自登场弹奏之后,贝多芬再次上场,他随意接过一本施泰贝尔特作品的琴谱,并把它倒置在谱架上,开始与此相关的即兴演奏。他激情喷薄,乐评家对接下来发生的事众口如一:当贝多芬还伴随着众人热烈的掌声演奏时,施泰贝尔特离开了大厅。维也纳成了施泰贝尔特的滑铁卢,他再也没有去维也纳。

由此,给人以启发:贝多芬也好,施泰贝尔特也好,外地人到了维也纳,不要害怕挑战,不要惧怕强手,应当勇于应战,勇于战胜强手。

贝多芬专注于音乐的创作和钢琴的演奏,不曾建立自己的家庭。音乐就是贝多芬的生活,也就是贝多芬的生命。正如传记作者所说,音乐就是贝多芬的神明!贝多芬的故事说明:要做一个优秀的杰出的青年,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就要迎接挑战,战胜一切对手,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记者:第三点启发呢?

阎崇年:第三、追求展现天才苟新日新的境界。贝多芬处于世界大变动的时代。法国大革命的风暴刮遍欧洲,传播世界。贝多芬两次亲历拿破仑攻陷维也纳的恐慌时刻。贝多芬受其激奋,以澎湃的钢琴奏鸣曲激荡在维也纳、伦敦、巴黎、波恩的上空。不停地跟着当时的法国大革命之后欧洲高涨的时代,激情高扬,合拍前进。

贝多芬一生创作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所有乐曲各展风采,没有重复,没有雷同,完全都是创新的。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创新,都上一个台阶,直到生命最后,未及花甲之年,就离开他心爱的音乐。

记者:听您的介绍,似乎自己也读了一遍传记,备受振奋和鼓舞。

阎崇年:我不仅读了这本传记,而且用心读了这本传记。在传记中记述,贝多芬一生创作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部,每一部都创新,不雷同;他不断地捕捉新灵感,创作新曲,都是生命的一个节点。布赫宾德说:“翻开贝多芬的每一部奏鸣曲,都仿佛行走于他人生旅途的每一站。”“他拥有如赞美诗般的奋进感,如战斗般的音乐表达力。”

贝多芬和布赫宾德都以钢琴为生活,为生命,为神明。贝多芬寿龄五十七岁,布赫宾德七十多岁。他们一生都只做一件事,并将这一件事做到事业的极致,做到世界的高峰。贝多芬的“壮丽的作品一如那神圣的自然”。

记者:我曾参观过您的书房,感觉您的学术研究、阅读和生命也已经融为一体了。

阎崇年:读书和生命几乎融为一体了。书几乎是我的全部价值,也是我的生命价值,人生第一是生命存在,读书就是人的生命第二需要。

记者:您读书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养成的?

阎崇年:学龄前养成读书习惯尤其重要。我的外祖父是私塾先生。外祖父家的书香环境影响了我的母亲。我的外祖母娘家曾经是举人。我的祖母从小就教我们念书。我五岁的时候就要学拿毛笔写字,学写《三字经》,再大点就要学《论语》。根据我的经验,小孩在学龄前和小学的时候就应该慢慢培养读书兴趣和爱好,让他知道书籍是人生的组成部分。

记者:听说您在中学的时候读了《史记》?能否谈谈您小时候的阅读情况?

阎崇年:小时候在农村没有什么书,家里有一本书还藏着掖着不让小孩看,《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等都不能看,就让看教科书。所以那个时候知识面很窄,后来上了中学,图书馆开放,就可以把书借到宿舍里,白天读晚上读。当时我文理科功课都还不错,历史老师课讲得特别好。他上课总提问,有一次很侥幸我的回答很完整,他很高兴,从此之后他每次上课总点我,结果我对历史特别用心。老师说你一定要读好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他说你要熟读一百遍、两百遍,终身读,不断地体会。我读了很多书,体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司马迁的《史记》。

记者:研究清史对您有什么影响?

阎崇年:就是“多读书会做人”。我把历史上读书人简单地分了四类。第一类是会读书,不会做人。明朝的严嵩就是进士,精通诗词,最后做了宰相,但是不会做人,没有把读书和做人结合起来,专门陷害忠良,晚年没能善终。第二类是不读书会做人。孔子的母亲不会读书,但是会做人,教育了孔子成人、成才、成圣。孟子的母亲没有读过太多书,但是很会做人,教育了孟子成为“亚圣”。一个伟大人物的背后往往有一位伟大的母亲。第三类是既不会读书又不会做人。最主要是第四类,会读书,会做人。

记者:如果您可以带三本书到无人岛,您会选哪三本?

阎崇年:如果真有这种场景的话,我申请四本书,即经、史、子、集各一本,经为《论语》、史为《史记》、子为《老子》、集为《苏东坡集》。

记者:如果有机会组织一场宴会,您希望邀请哪些人到场?

阎崇年:如果有这种机会,我想“宴会”改成“茶叙”更好,因为我喜欢茶叙,而不喜欢宴会。我请古代四贤,就是孔子、司马迁、李耳和苏轼,一起品茶、谈古论今。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