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你一生的福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精神
七夕与“爱情焦虑”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8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精神

安徽合肥 洪晨升
 

中国文明史,自伏羲神农始,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老、墨百家争鸣,于哲学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论。中国先哲追求“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自然和谐”。中国先哲所认识的宇宙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

孔子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后世还认为,自然所呈现出的不仅是静默的美感,有时竟流露出耐人寻味的人情来:“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见春生。”中国先哲把人生看成纯美的大和境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体天地之美以达万物之理,是这样的一种哲学观。方东美先生视“儒、道、墨三宗之和会,为中国哲学的高妙处”,认为中国道德的根源是对于生命价值的积极肯定。

古代先哲们普遍地对自然表现出敬畏和尊崇的态度。《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道德经》中同样表达出顺应自然的思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墨家的看法亦复如是:“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 故圣王法之。”孔夫子主张仁爱、忠恕之道,主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 又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老子提倡慈惠,“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墨子之兼爱则与之殊途而同归,名异而实同:“天之所欲则为之,天之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论语》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我、毋固”则类同于老子所说的“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又有些“圣人皆孩之”的意旨,最终海纳百川,大体趋同。

先秦诸子们试图阐释各自学派对社会治理的看法。儒家所构建的理想社会,在《礼运·大同篇》中一览无遗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中国传统的很多优秀价值在新时代依然值得发扬和提倡,我们要认真继承好祖宗留下的无价之宝。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