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职业化”别让人等太久
自律,是治愈一切迷茫的良药
人生不应该弄丢的三样东西
“无人宾馆”不能游离于监管之外
“林志颖车祸”留下哪些反思?
下一篇4 2022年7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陪诊“职业化”别让人等太久

■ 王军荣
千呼万唤 王恒/漫画
 

近两年,陪诊师行业在多地发展起来,小到排队挂号、送取病历,大到陪伴就医、代替问诊都是其工作内容。但是,当陪人看病变成一门生意,需要进行哪些规范?谁来确定这个行业的职业标准?(7月23日《工人日报》)

从现实来看,陪诊已经是新的“职业”了,许多人正在或准备从事陪诊。然而,眼下陪诊并未被当作真正的“职业”看待,缺乏行业规范,缺乏职业标准,缺乏职业保障等。

数据显示,今年1~3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5.9亿,同比增长6.0%。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现阶段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64亿,占18.7%。与之相对应的,医院的志愿者或引导员数量有限,无法为患者提供更细致的服务。另外,就诊流程繁杂、独生子女压力大……各种因素叠加,催生出社会对陪诊的刚需。从这个意义上说,陪诊前途无量,潜在市场不小。陪诊师的出现,解决了一些患者就医无人陪伴的困难。不过,目前,陪诊行业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没有相对统一的收费标准,陪诊师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从事陪诊行业,不是谁都可以,需要有一定的职业条件。首先需要有一定的医疗知识基础,至少是大健康范围内的;其次,需要对医院各种事项和流程非常熟悉;再次,若是代问诊和跑腿业务,还得有耐心和比较强的沟通能力;最后,从业者本人身体要健康,要有健康证。

陪诊“职业化”不能等太久。如果不将其列入“职业”,不明确其“职业”的地位,只能游走于“边缘地带”,这无论对于从业者还是需求者,都是很尴尬的事。陪诊行业必须走更“职业”的规范化道路,才能实现长远发展。第一,相关部门应着手研究制定行业制度规范和准入标准,不能是“零门槛”,也该有资格证;第二,要有主管部门,要有相应的监管和惩罚,能够解决行业中存在的乱象,能够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与引导;第三,要借助网络技术,有一个专门接单、派单的平台,像快递员一样,不能让从业者总是以“散兵游勇”的形式单打独斗。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