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满书香,百年家风传
2022年7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东至周氏家族:
六世满书香,百年家风传

■ 记者 吴承江/文 高斌/图
周氏家族群英像(上:周馥 周学熙 下:周叔弢 周一良 周绍良)
东至县周氏家风馆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 布衣暖, 菜根香, 诗书滋味长”“人能吃苦,自然守分,自然励志向上”“人能笃实,自有辉光”……走进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梅城村周村组,随处可见民房、建筑物上的这些句子,它们都出自起源这里、名扬海内外,以周馥为代表的周氏家族家训中的名言警句。

19世纪初,东至周家不过蓬门小户一族,但自周馥始,在晚清至20世纪初的百年时间里,周氏家族迅速发展成为文商并举的大家族,连续六代人才辈出。周馥以布衣之身,奋发图强,官至两广总督。周馥后人周学熙、周叔弢、周一良等更在实业、藏书、学术等领域成果斐然。

如今,周村现存周馥接官厅及周氏宗祠等文物遗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选“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名录,周氏家族“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的优良家风,也于2016年11月被中央纪委树立为全国家风文化之典范。

六世书香, 百年家风。“ 周氏家风和周氏文化,不仅属于周氏,也属于养育周氏家族的这方土地,是一个值得千家万户共享的文化资源。每个家庭,都应该传承民族文化精髓,改善和丰富自己的家教家风。唯此,才能家庭子孙兴旺发达,国家文明富强。”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周胜良如是说。

周氏人才之多足可办大学

中国人常言:富不过三代。而周家超越这一“俗语”,缔造了中国家族教育的绚丽华章。在东至县周氏家风馆,周胜良带领安徽画报记者走进了周氏家族辉煌灿烂的世界。

周馥幼年勤于攻读,青年时因战乱外出闯荡。因一笔好字为李鸿章所赏识,为李器重,协助李办理洋务30余年,参与筹建北洋海军,协助设立天津机器局、天津电报局、天津武备学堂等事宜。自1881年始,先后任津海关道、直隶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在其之后,周家的能人如长江之浪,前后辉映,灿若群星。周馥育有六子,长子周学海,在周学海的五个儿子中,长子周今觉是著名数学家和邮票大王,三子周叔弢知名度最高,既是著名实业家,又是一代藏书大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周学熙是周馥的第四个儿子,他是大名鼎鼎的北方民族工业奠基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他曾创办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煤矿等,于华北近代工业的发展助益颇多,与当时南方著名的实业家张謇齐名,并称“南张北周”。他还曾任官立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总办(校长)、北洋工艺学堂(今河北工业大学)督办(校长),于近代教育事业亦出力甚多。周学熙的长子周志辅,集实业家和收藏大家于一身,人称戏单大王;三子周叔迦,现代著名佛学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

周家第四代良字辈、第五代启字辈依然人才辈出,学者居多。比如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一良,著名数学家周炜良,著名红学家周绍良,著名生物学家周以良,著名建筑家、曾任北京亚运会工程总建筑师周治良,空间及地理信息系统专家周启鸣等,传承至今,长盛不衰。

其中,周一良作为当代中国学术界著名的史学家,幼时打下深厚国学功底,后又接受新式教育,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留学日本和美国,精通多门外语。他在魏晋南北朝史、世界通史、日本史、亚洲史、敦煌学等学术领域颇多创获,长期执教北大,是中国史学界的泰山北斗。季羡林曾这样回忆周一良:“中年后他专治魏晋南北朝史,旁及敦煌文献,佛教研究,多所创获,巍然大师,海内无出其右者。”

到周家第六代,已遍布海内外大学、科研机构,从事于各行各业,多有佼佼者。

在那些动荡岁月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周氏族人没有一个走入歧途,且懂得与时俱进,绝大部分在文化学术界发展,并在各自领域为新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有学者曾说,周家的人才之广、教授之多,可办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

有益于国于民之事,莫不勇往图之

周氏家族能兴旺发达跨越百年而不衰,真正实现了中国人的“家学渊源”“代有人出”的传统理想,可以说正是源自于其家教家风的巨大作用。

翻开《周氏宗谱》,家训六条、家规十八条赫然在目。周馥晚年还撰写了治家宝典《负暄闲语》,关于读书处事、待人治家都有详细训诫,要求后世子孙随时参悟以助学力。

培心地。家训第一条:“心为一身之主,身为一家之主。培心地即培家本也。人生世间,百物受用有尽,惟此善根无尽。”周氏后人之所以多诚惠桑梓,跟“培心地”这一家训有莫大关系。

周学熙曾经回忆,母亲吴太夫人性极慈祥,生平见贫苦人,施济如恐不及。其母曾经告诫周学熙说:“家乡山多田少,生计艰难,汝异日有力,必多办善举。”周学熙谨志不敢忘,他关心家乡建设,热心为家乡办学校、建医院、创讲习所、造大桥、筑河坝、辟义田、修文庙、护文物、捐资编县志等,做了许多泽被后世的实事,使乡人受益至今。

勤学习。家规第三条:“子孙七八岁须入塾读书,朝夕不离书房,勿与邪避之人相近。”周馥认为,第一等好事是读书。他在《负暄闲语》读书篇中告诫子孙,要“眼觑千古之上,心契造化之微”,教育后人读书、做人、做事都要树立大格局。格局大,方可做大事,成就大事。周馥不仅严格要求子孙后人,自己也一生与书为伴。

从正业。家训第四条:“子弟如读书不久,急欲谋生,必须力勤正业。”《负暄闲语》处事篇中也提到:“大凡人存心公正,则虑事详审。先审此事于国有益否?于民有益否?即有益矣,能持久而别无流弊否?”要求后人从正业,做正事,以国为重,顾全大局。

周馥为人正气凛然。他在自序中说:“我任司道日,遇有益于国于民之事,莫不勇往图之,未尝一日偷安。每当利害未明时,先为大府画策。”1875年,周馥协助李鸿章筹建北洋海军,三年后母亲病故,他丁忧回乡。深知周馥才干的两江总督沈葆桢托人致意,希望周馥留在江苏。周馥答复道:“李相国(李鸿章)待我厚,我既出山,安可无端弃北而南?大丈夫出处,惟义是视,何计利害?”守制期满后,周馥最后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海防支应局,为北洋海军建设殚精竭虑。

辛亥革命后,受内外压力,周学熙创办的滦州煤矿和英商霸占的开平煤矿被迫不公平合并,滦州煤矿以十倍面积只得四成利益,而且管理权尽入英人之手,其结果与周学熙的开办初衷简直南辕北辙。为此周学熙拒绝出任新公司的督办,还在家中写了一副对联:“孤忠惟有天知我,万事当思后视今。”周馥孙辈同样谨守家训,看重民族大义,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心中。

文化润泽人心,乡村绽放新颜

作为周馥故里所在地,依托周氏家风文化,近年来,梅城村周村组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充分营造文化弘扬与传播的氛围,助推乡风文明。充分用好“周氏家风”名片,做好周馥接官厅、周氏宗祠及诸多传统建筑等宝贵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依托建筑遗存,因地制宜增添文化墙、家风墙,建成村内广场、文化大舞台处,复建牌坊遗存、书香长廊、伫望亭等具有文化气息的小景点多处,随着东至周氏家风的传承弘扬,美丽周村逐渐绽放出无限魅力,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

百年家风,文化探秘,文化是地方精神源远流长的精神之源,是根植于人们心中永远不变的家风和习惯。周氏家风文化不仅润泽一方,更是传扬四方,最为鲜明的是为尧渡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各村社区广泛学习并汲取周氏家风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精髓,深入挖掘本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助推乡风文明,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这里的乡村振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也是振奋人心的未来。

如今,漫步周馥故里,既见山清水秀,又睹历史沧桑,无论已老的古物,还是当下的新生,它们所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却经久流传,辉煌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 据《安徽画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