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传记
2022年7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代表作全球发行量近3亿册
终于有人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传记

米兰·昆德拉
《寻找米兰·昆德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法] 阿丽亚娜·舍曼
译者:王东亮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法国记者、作家阿丽亚娜·舍曼(Ariane Chemin)曾撰写多部人物传记,包括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美国女演员珍·茜宝等,2022年4月,她创作的《寻找米兰·昆德拉》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同时,上海译文出版社还推出新版米兰·昆德拉文集,首批出版五种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玩笑》《慢》《无知》《小说的艺术》。昆德拉和他的作品有怎样的魅力?他创作的基本主题和文化意义为何?

勘探存在的意义

米兰·昆德拉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成功隐身的作家。三十七年以来,由于一直拒绝在媒体上露面,他从公共视野中消失了。泳池边阿涅丝的手势,卡列宁的微笑……他笔下的人物让读者难以忘怀,而他本人却成了一个幽灵作家。他为自己的生活以及与他的经历有牵连的百年历史贴上了封条。

《寻找米兰·昆德拉》的作者阿丽亚娜·舍曼从二十岁起,就渴望能与《玩笑》的作者昆德拉相遇。为了追寻昆德拉的足迹,她一直走在寻找米兰·昆德拉的道路上,从东欧到西欧、从布拉格到雷恩、从科西嘉到美丽岛往返穿行。她结识了昆德拉的夫人薇拉,与她一起追忆作家的往昔岁月。她采访过知名出版商、电影人、电视主播,凭吊过遇害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接触过年迈的持不同政见者和金盆洗手的间谍特工,也聆听过德斯诺斯和阿波利奈尔的诗篇……她通过作品阅读昆德拉的人生,又通过小说家的人生去解读他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和人生,经过几许翻译迷失,从此分裂在两个祖国之间。

作为一名世界闻名的捷克裔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出版过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籍华人学者李欧梵向国内文学界推介这位法国大文豪以来,有关米兰·昆德拉的研究热潮始终不减。

昆德拉是一个极力捍卫隐私的作家,读者对他的个人生活、人生历程都不太了解,本书首次全面披露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昆德拉往事:首次曝光的被捷克政府监听的相关档案、和两任妻子之间的情感故事、在法国以教授文学课艰难维生、被指曾经是政府“告密者”的风波等等。在一系列对作家亲身经历的记录中,再现昆德拉何以成为昆德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父亲钢琴家身份的影响,昆德拉自幼习得音乐理论并跟从名师学作曲,虽然日后成为了一名文学家,但是他的作品中弥漫着音乐特征。

《寻找米兰·昆德拉》译者、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王东亮表示,关于米兰·昆德拉,也许永远不会缺少传记、探秘、评述,但是,在新冠疫情依旧肆虐全球的当下,阿丽亚娜·舍曼的《寻找米兰·昆德拉》无疑具有某种“唤醒”功用,它让我们挂念起这位特立独行的世界文学名家的近况,让我们回忆起自己与他本人及其作品的各种“相遇”故事,也可能会让我们产生重读昆德拉的兴趣,再一次伴着他的小说去理解世界和人生,去勘探存在的意义。

代表作全球发行近3亿册

学界通常把昆德拉的小说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布拉格时期。此期间昆德拉创作了《玩笑》《告别圆舞曲》《好笑的爱》《生活在别处》四部作品,《玩笑》奠定了作家在捷克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其成名作。 第二,流亡法国时期。该时期走向高峰,《笑忘录》是开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代表作,赢得世界性声誉。此期间作家还努力于文学理论的思考,《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

此外,便是创作了向狄德罗经典致敬的改编版《雅克和他的主人》。1988年完稿的小说《不朽》则标志着这个阶段的结束。第三,法语创作时期。这一时期昆德拉放弃母语而尝试用法语写作,完成被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慢》《身份》《无知》。另有两部文论、随笔,小说《帷幕》及 2010年出版的《相遇》。

《玩笑》是米兰·昆德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不落传统的写作风格令他一举成名。在本书中,青年学生路德维克因为在寄给朋友的明信片上写了几句玩笑话而被开除出党,并被下放到矿井做苦役。在服役期间,他爱上了一位老实稳重的姑娘露茜,将她视为自己黑暗生活的引路人。然而露茜对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和抵制,激怒了不知内情的路德维克,最终,路德维克用一个耳光将露茜彻底赶出了自己的生活。十五年后,获得自由的路德维克重回故地,遇到了成为理发师的露茜,而露茜已经不认识他了。故事以一场闹剧收场。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初几篇短篇小说的写作让昆德拉明白,从此以后自己将成为小说家。他从朋友那里听到一个奇怪的故事:一个年轻的女工因为偷墓地里的花送给情人而被逮捕。他写道:“她的形象始终没有离开我,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年轻女人的命运……”也许就是从这个强烈的印象出发,从他流亡时待过的矿城出发,从摩拉维亚的民间习俗出发,他写出了自己的这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斯洛伐克一出版,几个月内销售了11.7万册,对一个人口不足1500万的国家而言,这个数字相当可观。随后它在法国出版也大获成功,昆德拉作为文学家的地位就此奠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代表作,享誉世界的超级畅销书,被国际学界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发行量接近3亿册;《纽约时报》对其的评价:“米兰·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200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由法文翻译家、法国文学专家许钧担任翻译,迄今为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销量已突破300万册。这本小说出版后获得巨大成功,被改编为电影《布拉格之恋》。

反感一切“刻奇”

以关键词建构小说是昆德拉创作的一大特色,学者们常用“政治”和“性爱”作为解读其小说的两个关键词或者说两条途径,昆德拉游刃有余地在这两类题材间探索人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借以完成通过小说写作实现哲学探索的雄心。翻译家、研究者景凯旋指出,迄今为止,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和产品,都是为了解决人的必死性问题,金字塔墓穴里的壁画、康德的星空和道德律,其实都是指向不朽的观念,在此基础上,人于是建立起自己的意义世界。然而,人们往往就喜欢在意义领域寻求一个高于常识的判断。这,就是昆德拉的思考方向。他找到一个概念,用来指称这种人对意义世界的渴望,这个词即Kitsch,景凯旋将它译成“刻奇”。

按照一种通行的说法,这个词源于十九世纪的德国。原义指保存下一些破烂,作为自己一生中某个事件的纪念。西文词典的解释是指那些拙劣的、造作的艺术作品。所以译成“媚俗”,用来指大众文化的品位,也未尝不可。在西方,刻奇一般是指中产阶级的现代性、中产阶级的艺术品位。昆德拉重新阐释了刻奇这个词,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他说,刻奇是排斥一切非本质的东西。如“大便”这样的词,以前是不能出现在印刷品中的,因为它没有意义,不是本质。作者在书中写了两滴泪,第一滴泪是看见孩子在草地上奔跑而感动,第二滴泪是和所有人类在一起,为孩子在草地上奔跑而感动,这第二滴泪就是刻奇。它要求整齐划一,排斥一切个人性。简单地说,刻奇是一种伪崇高。

“捷克人的文化心理来自其历史,汇合了斯拉夫、天主教和犹太人三大文化,又接受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所以,他们不喜欢绝对的事物、夸张的情感。天生具有对意义的解构能力,反感一切刻奇。”景凯旋说。以昆德拉的作品为例,《生活在别处》是从美学上解释二十世纪革命的发生。书中写了青春、爱情和革命的关系,对中国人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的个人心理的成长过程。作者发现,诗歌的思维方式就是生活在别处,是刻奇。主人公从文学之路走上革命之路,最终出卖自己的女友。他不是一个平庸的诗人,但他对人的神性的追求却导致了反人性。所以,诗歌的遭遇就是现代史的遭遇,如昆德拉所说,这是一个“诗人与刽子手联合统治的时代”。

昆德拉向往启蒙理性,怀疑一切。“阅读昆德拉是愉快并且益智的,他通常能使读者大开眼界,层层剥离出我们惯常熟视无睹的某些事物的真相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昆德拉同样是令人难堪的,他总是无情透视着生命的本质、人性的本质,让读者不得不直面自身的存在,无路可逃。”王东亮这样表示。 (本文除上海译文出版社提供的资料外,还参考景凯旋的演讲稿《米兰·昆德拉与我们》)  ■ 据 百道网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