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才引智”进高校
助企纾困 服务有我 安徽推出多项举措服务中小企业
安徽冬季缩短,夏季变长
3上一篇 2022年5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省气候中心发布《安徽省气候变化监测公报》
安徽冬季缩短,夏季变长

■ 记者 祝亮
 

5月18日,省气候中心发布《安徽省气候变化监测公报》,揭示1961年以来安徽省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及其影响。据监测,近60年来,安徽冬季显著缩短,夏季显著变长。

60年来,安徽平均气温上升了1.34℃

公报指出,安徽年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现一致性上升趋势。1961年~2021年,全省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上升0.22℃,总共上升了1.34℃;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上升速率分别为0.21℃/10年和0.30℃/10年,总共上升了1.85℃和1.28℃。

2021年,全省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偏高1.0℃、1.3℃和0.8℃,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国庆期间(10月1~7日)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热;冬季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第三高,全省有61个站达到强暖冬标准。

冬季缩短,夏季变长

全省入春和入夏提前,入秋和入冬推迟,夏季日数明显增加,冬季日数减少。1961年~2021年,全省平均入春和入夏时间分别平均每10年提前1.8天和1.2天,总共提前了11.0天和7.3天;入秋和入冬时间分别平均每10年推迟1.4天和0.9天,总共推迟了8.5天和5.5天;夏季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2.6天,总共增加了15.9天;冬季日数平均每10年减少2.8天,总共减少了17.1天;春季和秋季日数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

2021年,全省平均入春时间提前15天,为1961年以来第二早;入夏提前6天;入秋推迟13天,为1961年以来最晚;入冬推迟3天;春季日数偏多9.4天;夏季日数偏多20.8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秋季日数偏少12.6天,为1961年以来第二少;冬季日数偏少17.6天,为1961年以来第二少。

年极端低温呈现上升趋势

全省低温事件显著减少,高温事件呈阶段性变化特征。1961年~2021年,安徽省年极端低温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0.7℃/10年,总共上升了4.3℃;平均年霜冻日数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减少速率为4.4天/10年,总共减少了26.8天;年高温日数和极端高温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明显减少或降低。

2014年以来降水总体偏多

监测显示,全省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暴雨日数增多显著。

全省年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和梅雨量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1961年~2021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和梅雨量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年代际变化特征显著,其中年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至10年代初以偏少为主,而2014年以来降水总体偏多。

平均年暴雨日数有增多趋势

全省暴雨日数明显增多,年单站1小时、1日和5日最大降水量变化不明显。1961年~2021年,全省平均年暴雨日数有明显的增多趋势,增多速率为0.2天/10年,总共增多了1.2天,其中江南南部增多最明显,增多速率为(0.4~0.6)天/10年;年单站1小时、1日和5日最大降水量均无显著的变化趋势。

全省干旱日数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1961年~2021年,全省平均年干旱日数无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以年际变化为主,干旱日数最多的是1978年,其次是1968年;全省年单站最长持续干旱期也无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

气候生态环境变化总体向好

全省可利用降水资源量呈阶段性变化特征,皖南山区水源涵养量明显增多。1961年~2021年,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新安江流域可利用降水资源量均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以阶段性变化特征为主。2000年~2021年,皖南山区水源涵养量明显增多,每10年增加42.1亿立方米,但大别山区变化趋势不明显。

2021年,淮河流域可利用降水资源量偏少32.4毫米,长江流域偏少90.1毫米,新安江流域偏少215.2毫米;大别山区水源涵养量偏少9.5亿立方米,皖南山区与常年基本持平。

适合旅游时间增加

全省气候舒适日数明显增多,适合旅游时间显著增加。1961年~2021年,安徽省和黄山气候舒适日数明显增多,分别平均每10年增加2.3天和4.7天,总共增加了14.7天和28.7天,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