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阅读在,书单如期至
2022年4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春天在,阅读在,书单如期至

 

2022年的第一波新书已然如期而至。虽然有疫情,有各种烦恼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春天的脚步没有停歇,所以请照常享受这春光,享受阅读之乐!

《画室一洞天》

冯骥才著,作家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72.00元

以文学成就名世的冯骥才有两个空间:一个空间以文字工作,此为书房;另一个空间以丹青干活,此为画室。这两个空间,不仅是工作方式不同,也是心灵分工的不同。写作于他,更多是对社会的责任;绘画于他,更多是个人心灵的表达与抒发。本书的76篇短文,以他的画室为发散点,纪事状人、谈古论今、抉奥阐幽,记述自身的艺术生涯和精神生命,披露灵魂的奥秘。

《唐代五诗人》

张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48.00元

本书凝结了张炜二十多年来浸润古诗学的结晶,择取王维、韩愈、白居易、杜牧和李商隐五位唐代重要诗人,从历史、哲学、诗学、美学、文学史和写作学的角度,深入诗人不同的精神与艺术世界,打通古今,完成了现代时空下对古代诗人的关照。书中,张炜以随笔的形式解析五位诗人精彩的一生,每一诗人、每一篇章都真实丰富,生气勃勃,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这五位诗人追求内心信仰、成为自我的努力。

《天露湾》

陈应松/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2月第一版,49.80元

这部长篇小说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时代背景,抒写了江汉平原的农民通过奋斗实现脱贫致富的漫长而艰苦的创业史,全景再现了中国当代乡村的巨大变革历程。小说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描绘了农民互相扶持、同甘共苦、改变命运的感人故事,小说语言灵动而富有生气,是一部用情用心把握时代脉动、唱响时代主旋律的现实主义力作。

《乌江引》

庞贝/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2月第一版,56.00元

长篇小说《乌江引》呈现的是长征史诗的传奇,一支鲜为人知的秘密力量——以“破译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为破译主力的中革军委二局。书中以这段历史为背景,以大量解密档案及“破译三杰”后人提供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在客观史实基础上辅以文学想象。全书主体故事发生在红军主力1935年1月初突破乌江、3月底南渡乌江之间,其间有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和四渡赤水等大事件,这也是长征途中最为关键、最有戏剧性的辉煌乐章。

《虎犊》

温燕霞/著,漓江出版社、接力出版社2021年6月第一版,58.00元

1933年8月在江西博生苏区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是由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少年组建而成的一支红军部队,成立不久就奔赴战场,经历了十几次的激烈战斗,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虽然由于战争的严酷,红军部队建制不断整编,“少共国际师”只存在了532天,但这支英雄部队的故事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的一段传奇。作者力图用生动的细节把战士们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让读者从他们的故事和命运中找到共鸣之处,从而将红色历史的光辉照进现实。

《一个人的世界在书架上》

[英]亚历克斯·约翰逊/著,胡韵娇/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1月第一版,49.80元

这是一本关于书籍与读书的作品集,涉及如何读书、如何选书、如何藏书、如何弃书等多方面。其中收录了17世纪到20世纪的11篇散文、诗歌、讲座和评论,11位富有影响力的人物,在此分享他们对书籍、对阅读的思考与感悟。在本书中,读者可以尽情吸收前人的思想精华,一本好书,是珍贵的精神产品,充实头脑,抚慰身心;一座书架,既是一个人的小世界,也建立起小世界和大世界的联结。

《望江南》

王旭烽/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68.00元

时隔二十多年,继“茶人三部曲”之后,王旭烽推出了这部近四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新作,在翻天覆地的大时代中,写出了江南烟雨浸润中的中国人的选择和敞开、融入和奋进;在时代的激昂与风雷声中,王旭烽写得悠远低回又荡气回肠,写出了茶香和茶性,写出了江南文化的诗意和力量,写出了中国的风度、情怀和品格。

《关于告别的一切》

路内/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78.00元

回归标志性“路式”风格,直面当代性话题,从1980年直抵2019年,讲述父子、生活、爱情、年代。路内以编年的叙事结构,以记忆为调度,试图提供一份现世的记录,让个人成长史混迹于故土的时代变迁。《关于告别的一切》展示给我们的是热情的记忆,痛苦的不堪回首和随意挥洒的语言混合,是在雪崩似的大量联想、甚至议论中重获的时光。这部小说如同路内的其他小说一样,提醒我们,这里虽有成长史,但其中暗藏着诸多反成长的碎片。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

余华/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59.00元

这是余华接受来自世界各方的访谈结集,针对他的创作观及文学观、影响他创作的内在外在因素,做了一番文学的深度探讨与答辩。书里有关于《活着》背后的故事,《第七天》究竟讲述了什么,《文城》是怎么创作的,《兄弟》内外及《兄弟》前后的故事,等等。在本书中,余华袒露了童年及原生家庭印记,并分享了私密阅读体验,是一本难得的从“私角度”切入和追溯余华成长、阅读、思考、探索、写作历程的作品。余华不同凡响的阅读和写作经历,有常人难以注意的丰沛而奇妙的内涵,给人以意外而珍贵的启迪。

《通往父亲之路》

叶兆言/著,译林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48.00元

本书讲述一对父子的故事。作者叶兆言坦承这部作品是“想写一些中国式的父子”,主人公张左想要走近自己的父亲,但是越想走近,走得越近,却越不堪,这种不堪也是文化的不堪。在中外文学史中,父亲或者父子关系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这部作品是叶兆言回归写作初心,以六十余载生命体验,初次直面、致敬、反思父辈的人生之书。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