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口彩
奶奶的元宵
观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奶奶的元宵

■ 湖南长沙 魏亮
 

随着年的脚步轻轻地走来,不知不觉间,元宵节临近。我路过一商家,商家在现场推销元宵。商家在销售区摆出了制元宵的机器。一边现场制作各式味的元宵,一边促销。而此时,我却想起了儿时奶奶亲手做的元宵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还小,又不到上学的年龄。父亲在城市国营工厂上班,母亲则在附近打工。为了让父母亲安心工作,奶奶便主动承担了照顾我生活起居的责任。可以说,我的童年是与奶奶在农村乡下度过的。

对于童年元宵节的记忆中,最难忘的就是只有奶奶和我一起过元宵节,那时元宵节,我都能品尝到奶奶亲手做的元宵。而奶奶更习惯叫作汤圆坨坨。

元宵节一大早,奶奶就开始忙活起来。准备好做汤圆的准备工作。只见奶奶先将早就准备好的糯米从盆中取出。放置木头案板上。用她那长满老茧的手轻轻揉起来,再将白色的面粉洒在案板上,制成一个个小汤圆。做好半成品的小汤圆后,奶奶便开始在土灶台里生柴火,并将缸里的井水舀到灶台的铁锅里。完成了这一工序后,奶奶便等待铁锅里的水烧开。

一会儿功夫,随着灶堂内的火焰越来越大。铁锅内的水开始沸腾。奶奶便将制成的半成品汤圆慢慢地放在水中,为了防止汤圆粘在一起,奶奶时不时用筷子将其分开。但是先沉入锅底的汤圆似乎不那么听话,时不时有汤圆滚入水中时,不约而同地粘到一起。等汤圆渐渐地从锅底上浮到水面。奶奶就知道,汤圆已经熟了,可以起锅了。当奶奶将汤圆起锅放到我的碗里时,顺便还加了水,并且加了几勺白糖。这时的我早已等不及了,用筷子夹起来放置口中。奶奶见状,被火光映红的面容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忙说:“细孙,等凉了再吃,小心烫口……”

我忙将烫口的汤圆吐了出来,那个谗相,自己都觉得好笑。奶奶亲手做的汤圆坨坨,从今天审美角度来看,也都是大小不一,甚至有几个粘在一起,变了形,根本不是圆圆的汤圆。而且单纯从味道上讲,它是糯米做的,又没有加什么调味的馅。只是加了些白糖,味道入口感觉是软软的,汤稍微有些甜味。但童年的我,总是将一碗汤圆吃的干干净净,连汤也不剩。奶奶总是问我,吃饱了没有,如果没吃饱,锅里还有。那时的我,当然不会客气,肯定是要吃得饱饱的。

后来,到了上学的年纪,我便离开了奶奶,跟父母亲住进了城里。每到元宵节,我们家吃的汤圆都是母亲从商店里买的,汤圆里有各种各样的馅。比较多的是黑芝麻和花生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奶奶亲手做的汤圆。

岁月流转间,近三十年过去。这期间,物是人非,变的是,奶奶早已离开了我们。不变的是,元宵节吃汤圆这一习俗成为我们一家的习惯。在元宵之夜,我们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着各种馅的汤圆,感受到月圆人圆、家庭幸福美满。而我,会时常想起奶奶,想起奶奶亲手做的原味汤圆,想起与奶奶一起度过的短暂而又温暖的亲情时光……

回忆间,思绪又回到现实中,于我而言,我深知,曾经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无法再复制,曾经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的东西,不会再有。元宵节对于人们而言,只是中华民族众多节日之一,其文化寓意是团圆、和谐和追求自由。而对于我而言,那却是一种祖孙之间浓浓亲情的回顾和眷恋……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