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2022年财富管理的必选项
邮储银行马鞍山市分行 组织开展积雪清扫活动
中国人寿安徽省分公司 开展星级客户权益认证活动
下一篇4 2022年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银行理财——2022年财富管理的必选项

■ 潘翔宇 整理
 

进入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基本结束。在家庭资产配置逐步由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移的大趋势下,财富管理将迎来“黄金时代”正成为业内共识,各类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布局财富管理业务。

在资管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银行理财产品正式宣告进入“净值化元年”。在过渡期内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占比逐步下降,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不断提升,但“真净值”转型仍有较长一段路要走。而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也要事先做好相关功课,培养风险自担的意识。     

“固收+”理念的兴起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和净值化转型接近尾声,银行理财市场呈现出长期限产品占比提升、“固收+”理念兴起的趋势。

“固收+”是一种投资策略,由两个部分组成,包含“固收”和“+”两类投资策略,“固收”的部分占比70%,就是固定收益的部分,保证收益的稳定性,主要是投资于债券等收益稳定,风险系数比较低的投资品种,“+”的部分占比30%,主要用来提高收益,投资于风险系数相对较高的权益类的资产比如股票。采用“固收+”这样的组合,在平衡风险的前提下博取收益,由于其兼顾收益和风险的特性,受到很多机构和投资者的喜欢,市面上的“固收+”产品也越来越多。

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顺利结束。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银行理财市场净值产品存续量为40356款,环比增加1388款。从净值转型程度指数表现来看,全国净值转型程度指数为45.76点,较上年同期上升24.88点。

在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以后,1年期以上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占比逐步提高。截至2021年12月,1年期以上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占比达16.93%,同比提高8.3个百分点,增长势头强劲。

此外,由于我国基准利率处在较低水平,传统以固收资产为主要配置对象的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寻找高收益资产成为摆在稳健投资者面前的难题,而“固收+”产品正在不断承接投资需求,成为低风险偏好资金的布局重点。在此背景下,“固收+”理念在我国逐步兴起,“固收+”产品也获得了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各类型银行的“固收+”产品数量均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三季度,“固收+”产品的存续数量共有19191款。其中,大型银行有87款,股份制商业银行有2853款,城市商业银行有8016款。

“真净值”或现收益较大波动

回顾2021年仍处于资管新规过渡期,银行理财产品仍在转为净值型过程中,且不同投资类型产品收益差别较大,净值更新频率也有所偏差。

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四季度银行及理财公司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7932只,环比下降 5.06%,同比增长20.84%。整体来看净值型产品发行量仍然呈增长趋势,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预期收益型产品退出,2022年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可能会继续增长,但增幅会放缓。

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统计,2021年四季度发行的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平均期限为305天,较三季度增长13天。其中,理财公司封闭式净值型产品平均期限为448天,要明显长于传统银行发行的净值型产品。

根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21年四季度理财公司发行的人民币净值型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18%,环比下降5BP。从全年来看,理财公司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呈小幅下降趋势。

实际上,此前已有银行理财产品净值阶段性下跌,甚至跌破初始净值的情况。根据零售金融新视角监测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末,理财公司有5240只人民币非现金管理类产品披露净值数据,其中37只产品累计净值低于1,占比0.71%;四季度首尾均披露净值的产品3315只,期间净值下跌的产品103只,占比2%。截至2021年11月末,银行保险机构资管产品直接配置到实体经济的资金近40万亿元,约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13%。

加强投资者教育

银行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大幕已拉开,加强投资者教育已成为银行理财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贝塔研究院认为,投资者要意识到“刚性兑付”已被打破,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收益,当然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并不代表产品风险提升,只不过估值方式的改变导致产品由刚兑转向浮动收益。告别“保本保息”迎来“自负盈亏”,要求投资人更加仔细地评估个人的资产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

由于投资者目前对于封闭式净值型产品的接受度仍不高,还需要时间转变投资观念,因此预计净值型理财产品短期内重点仍将放在开放式产品上面,资产配置将侧重于流动性较强的资产,投资者也更青睐期限短、风险低的产品,这对流动性和安全性管理提出了要求。

投资者在2022年避免进行单一投资,避免通过单一银行进行银行理财投资,可将资金分散至不同银行的不同产品中,避免银行理财在净值化元年出现较大波动。展望未来银行理财市场走向,短期内流动性与安全性更受关注,长期来看高收益水平依然具有较强吸引力。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