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过年
写春联
话年俗
3上一篇 2022年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话年俗

■  安徽合肥 董少广
 

春联的形成,要从中国的门神说起。据考证,五代十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孟昶特别喜爱桃符,964年除夕,他亲手写在桃木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一副春联。桃符上题春联的习俗至宋代变得格外兴盛,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名诗《元日》,就写到了当时过年换桃符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而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春联的普及,要感谢明太祖朱元璋,作为一种表彰或者恩宠,他特别爱写对联赐给公卿大臣,还常常鼓励大臣们写。

比如朱元璋赐给功臣徐达的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表扬了徐达的功绩。清代一些著名文人如李渔、俞樾、袁枚、吴汝纶、吴梅村、梁启超等,皆是“作对”高手。特别是梁启超,他的“能招过客饮文字,闲看儿童捉柳花”“岂有雄心骋老骥,不妨余兴看游猪”等,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康熙、乾隆对春联更是独有情钟,紫禁城宫殿园林中一百多副对联,大多出自圣手。相传,乾隆皇帝举行“千叟宴”,其中有位老叟一百三十岁。乾隆皇帝见之诗兴大发,便以此为题,欲与纪晓岚对句。乾隆出上联:“花甲重逢,外加二八岁月。”六十为一花甲,“花甲重逢”为一百二十岁,“二八岁月”即十岁,合计恰为一百三十岁。纪晓岚对下联:“古稀双庆,内减十个春秋。”“古稀双庆”即一百四十岁,减去“十个春秋”,也是一百三十岁。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语言艺术,小小的一副春联,沉淀着厚重的文化内涵。自五代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诞生以来,这一民俗文化已延续千年,对联问世以来,许多绝对、巧对如天造地设,妙不可言。明代书画大家徐渭在自己的居室写有一副读书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此联的上下联文字一模一样,难以读懂。但细细品之,回味不尽,对我们今天来说,仍有启示意义。

老友微信转给我这样一副对联,非常有意思,其高明之处在于字形与字义完美结合,对联的含义毫不牵强!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 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各”字的捺笔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 一撇一捺即“人”字。凡世间之事,撇开一些利益纠结就不苦了;看方寸之间,能按捺住情绪才是人生大智。

早些时候,中外学者研究证明,被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盗走后分别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博物馆的《敦煌石室遗书》中就有唐朝人手写本涉及新春开泰、四季顺达祈祝福寿的民间百姓春联,写作时间大约在8世纪至10世纪之间,该春联的最大特点全为四字句,如“年年多庆、月月无灾”等。古钱币从秦始皇开始统一为“外圆内方”,其寓意天圆地方,周而复始。有学者发现一古钱币上也铸有一副我国远古的春联,正面为“年年吉庆”,背面为“岁岁平安”,且铸造风格古朴,文字书法苍劲,通体留有浓烈的唐宋遗风,可称钱币与春联相互交替之文物,巧夺天工。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