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如何当父母
安徽“双减”再出实招
下一篇4 2021年1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双减”之后如何当父母

 

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变化已经显现:孩子上学时间晚了、周末也不用再去一个个课外培训班“赶场”了。那么,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家长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时间?成了摆在很多家长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经出台,并于明年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已不再是“说说而已”,而是写入了法律:“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由此,家长管娃这件“家事”将成为法律框架下的“国事”。家庭教育的质量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了,家长必须承担起应负的责任,而不能再当“甩手掌柜”。如果说“双减”之前的家长们是想尽办法“鸡娃”、“拼孩子”,那么“依法养娃”之后,就要“拼”家长了。

家长们是时候该作出改变了。 ■ 据《中国青年报》

改变一:不能再甩锅给手机

家庭教育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不少家长都投票给手机,甚至有些家长把手机称为家里的“不定时炸弹”,很多家庭矛盾都由它而起。

不久前,共青团中央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了《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同时,手机是未成年网民的首要上网设备。当这些抽象数据还原为真实的家庭生活时,痛苦和冲突随之而来。“不碰手机,儿子就是天使,只要拿到手机,‘天使’瞬间就变成‘小恶魔’。”北京的初一学生家长华欣(化名)说。就在一抢一夺之间,亲子之间的和谐不见了,家庭矛盾也随之升级。

当家长们对手机“恨之入骨”的时候,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青少年与教育社会研究室副主任朱迪告诉家长们:“网络里也有风险,面对网络风险时大多数青少年的处理方式是‘不理会’。”她所在团队的研究显示,如果分享的话,他们告诉同学的比例是16.24%,高于告诉父母15.29%的比例。按理说,父母本应该是孩子们最信任的人,尤其是在遇到危险时。但事实是,青少年在面对网络风险时,他们更多的时候选择沉默,或者是告诉他的同辈朋友,之后才是家长。

手机难题的背后,是在一次次的亲子互动和摩擦中。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恽梅指出,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种“经验性伤害”,就是父母总带着自己过去成长中的经验去要求现在的孩子。要防止青少年的网络沉溺,但是绝不能用“堵”的办法,更不能不让青少年接触网络。

改变二:不能再甩锅给时间

“家庭教育领域中存在着一种习惯性外包的现象。”恽梅说。

以前,一说到家庭教育,不少家长就会说“没有时间”或者“工作太忙”,于是把学知识的事交给课外培训机构、把学技能的事交给专业的教练,连给孩子增强营养的事也“包”给了外卖。

是时间的问题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提醒大家关注一个现象:去年年初,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不少孩子和家长留在了家里,按理说家长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了,可以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了,但是亲子冲突却明显增加了。“这说明不是时间的问题,一些家长不知道应该如何安排孩子,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处。”边玉芳说。

多位专家指出,家庭教育要回归生活。都说这一代家长学习能力强,但是会学习并不意味着会教育。“很多父母看书的读书笔记就很厚,重要的是要把学到的内容做出来。”恽梅说。所有的改变,归为一点就是家长要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放下身段,真正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