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国人不断重视生活品质,快乐工作,健康休闲。看电影、逛书店、观演出、游博物馆、听音乐会、漫步文化街区……多种线下线上文化休闲成为很多中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马启兵/图
文化休闲增幅扩大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电影院里上座率持续回升,人们观影热情高涨;博物馆里排起长队,全家老少齐观展;剧院里座无虚席,音乐会演唱会轮番上演;各类文化节现场人头攒动,参观体验玩法多样……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中国人不断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休闲成为继生理活动、工作或有偿家庭生产经营活动之后的重要选择,休闲时间每日平均3.8至4.4小时。目前的休闲时间较疫情前有所增加,与2019年相比,今年城镇居民工作日、周末、节假日休闲时间均出现不同幅度增长,周末增幅最大,增加0.91个小时。
“每个周末,我都要拿出一天时间充盈自己的精神生活,逛书店和博物馆、看电影和各种展览。这个周末,我计划去看两个期待已久的展览‘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全球首展’和‘遇见古埃及·黄金木乃伊’。”“90后”北京上班族晓涵很喜欢这种文化浸润的生活。
文化休闲已成为城乡居民重要的日常生活选项。《报告》显示,从休闲活动总体结构看,除消费购物外,文化休闲位居第二。人们的文化休闲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购物占比增幅在收窄,文化休闲占比增幅有所扩大。65%左右的城乡居民最喜欢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体验以及选择去戏院、音乐厅等场所参加休闲活动。
文化休闲丰富多样
近来,人们对博物馆的兴趣日渐浓厚,件件珍贵的文物活跃在大众视野中。今年,四川省三星堆再次出土众多惊世奇珍。这些造型瑰丽奇特、工艺精细繁复的文物,制作之精、造型之奇、数量之丰,令人震撼,并引来众多关注。三星堆博物馆也成为今年最热的文化休闲目的地之一。国庆假期,三星堆博物馆首日共接待游客1.2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9.54万元,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415%、316%,较2020年同期增长588%、378%。高人气的背后是文化的吸引力,是人们对探寻古蜀文化的渴望。
闲暇时光,人们更愿意实现精神上的满足。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展览馆、书店、剧院、音乐厅等在内的文化场所也瞄准这种需求,不断创新,以新面貌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我和闺蜜约会,常常选在钟书阁、言几又等时尚书店,我们一起看书、喝咖啡、听讲座、买文创品。”北京姑娘陈方芳喜欢在书店里享受美好时光。现在城市里的很多书店不仅仅卖书,而是集咖啡店、茶馆、文创集市、展示厅等多功能于一体,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休憩地。各地的图书馆也在积极变身,融图书借阅、名家讲座、文化沙龙、艺术展览等多种活动于馆内,给读者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
不仅在线下,人们线上的文化休闲也是丰富多彩。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5.8%的受访者积极参与线上展演、57.7%愿意参与文化场馆云体验、41.3%乐于知识充电、40%喜欢在线影视和视频直播等文化活动。
喜爱文艺的上班族孙岭告诉记者:“自从去年初疫情来袭,我就习惯网上逛馆、看展,线上的文化活动让我足不出户就能接受文化的熏陶。上周六,我在线上聆听了‘歌声中的党史’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线上音乐会,还可以免费回看。”
各类文化场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文化和旅游部面向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截至2020年底,面向全国共享的数字资源超过145万亿字节。此外,还推动全国公共文化馆系统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开展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推进全民艺术普及数字化。据统计,2017年国家公共文化云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达8.09亿次。
文化休闲前景可期
休闲已成为人民群众实现自我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报告》认为,目前全国还有偶发的疫情反弹,这对远距离出游仍有一定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本地休闲更成为短期内旅游受阻后的重要替代,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为更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各地大力推动文化场馆建设,实现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努力让人们享有更加充实、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据文化和旅游部最新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美术馆618个、博物馆5788个、文化馆3327个、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美术馆和90%以上的博物馆已经免费开放,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
文化休闲拉动消费,助力假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