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善战,文武兼修
2021年10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红军青年将领李坦:
英勇善战,文武兼修

■ 彭均生 记者 吴承江/文 马启兵/图
李坦在屯溪的留影
李坦烈士的遗著《天随阁笔录》
李坦后代杨玉正在创作红色美术作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李坦烈士的后代杨玉(左一)将自己创作的红色革命题材书画捐赠给安徽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李坦,原名安贫,字淑才,自号味酸,又名李履平、李荣桂,1903年生于安徽省寿县南乡高刘集北李冲洼(今属肥西县)一个书香世家。他英勇善战,常以诗咏志,曾是开国元帅徐向前麾下鄂豫皖苏区年轻的红军将领,著有《钉头木屑》和《天随阁笔录》两书。徐向前元帅曾称赞李坦“是知识分子干部,为人谦虚,办事稳当,是个很好的同志”。                

追求进步,立志革命

李坦幼年随父读小学,聪颖好学,尤喜诗词。少年时代受父亲进步思想影响,成熟较早。1919 年秋,李坦去芜湖私立工读学校读书,这是一所安徽教育界知名人士刘希平、王肖山、朱蕴山等人创办的半工半读的学校,不收学费及伙食费,教师多为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新文化在芜湖进一步传播,李坦在这里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思想觉悟得到了很大提高。

1921年3月,在宣城任教的恽代英应邀到芜湖发表革命演说,李坦亲聆他的教诲,受益匪浅,颇受教益,萌发了革命思想。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消息传来,更激发了他探讨社会改革问题的热情。李坦经常写信给家乡的青年朋友,并给他们邮寄《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他还利用寒暑假回家宣传革命道理,地方豪绅骂他鼓吹邪说歪论,李坦毫无畏惧。他曾给他的堂伯父写过一副对联:“资产废除世界平等,工农解放革命成功。”

李坦后由芜湖私立工读学校转入芜湖公立职业学校读书。1922 年秋,学校时疫流行,校方对学生健康漠不关心,导致一名学生病亡。当时,李坦任校学生会秘书,积极协助学生会主席曹渊为死者举行追悼会,并驱逐校长李子寿、学监董质坚出校。事后,该校董事会企图开除带头“闹事”的几个学生,此举遭到学校进步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强烈反对,邻近各校学生也纷纷前来声援,教育界知名人士也出面干涉。校董事会迫于各方压力,只得作出让步,但仍坚持要开除曹渊、李坦二人。校学生会决定继续斗争,直至校方不开除学生为止,但曹渊、李坦认为斗争已经获得胜利,不能因为个人问题影响全局,表示愿意离校。李坦怀着探求真理、继续求学的愿望前往上海。他经常到上海大学旁听,年底返回家乡。

信念弥坚,投笔从戎

1923年,李坦在高刘家中创办了“改良私塾”,招收青年学生二三十人。和当时的主流私塾截然不同,李坦的“改良私塾”不读子曰诗云,而是开设数学、国语、英文、地理、历史等课程,一面传授新的知识一面传播马克思主义,积极宣讲“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革命道理。

1924年夏,共产党员胡萍舟、吴云、吴震在寿县小甸集附近曹小郢子办“淮上中学补习社”,并建立了一个中共支部,以教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李坦闻讯后将“改良私塾”停办,带领部分学生转入该社,并应邀在补习社任教。在补习社,李坦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努力探求革命真理,进步很快,不久,李坦经他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坦喜爱作诗,常以诗言志,作革命宣传。1924 年冬,他从家乡再往上海,对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的景象深感痛恶,赋七律一首:

为国捐躯问有谁 ?纷纷只是自营私;

若为宇宙承平日,除却祸患灭绝时。

莫谓狂言且未当,须知世事一唯为;

击秦恨少韩公子,博浪沙中奋铁锤。

1926年,李坦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实现了投笔从戎的夙愿。1927年 4月,李坦参加了反击夏斗寅部叛乱的战斗,初建战功。大革命失败后,李坦回到家乡从事兵运工作,建立革命武装。与共产党员孙一中进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柏文蔚创办的“寿县学兵团”。孙一中任团长,李坦任第三中队副中队长。他们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准备伺机暴动,后因柏文蔚有所察觉,被迫离开该团,李坦来到炎刘小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农运工作。1928 年底,李坦奉调上海,参加中央军委举办的军事训练班学习。

英勇善战,保卫苏区

1929年底,李坦奉命前往鄂豫皖苏区工作。先后担任红十一军三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一军一师政治委员等职。当时,师长由副军长徐向前兼任,李坦英勇善战,指挥果断,密切配合徐向前工作。红一师以鄂东北为根据地,积极向京汉铁路南段出击,连战连捷,由800多人发展到3000多人,组成两个步兵团和一个机炮团,武器装备也大为改善。

1930年11月上旬,李坦奉命率红一师与红二师一起由罗山南下,执行威迫武汉、配合中央根据地反“围剿”斗争的任务。11月11日,红一师向黄陂北姚家集敌13师75团发起进攻,给予其沉重打击。13日进攻黄安,占领县城,后奉中央指示返回皖西,开展反“围剿”斗争。12月18日,红一师配合红二师,收复霍山县城,12月30日,两师主力又在东香火岭迎击来犯敌军,歼敌两个团,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1931年1月中旬,红一军一师与红十五军一团合并为红四军,蔡申熙任师长,李坦任政委。2月初,中共鄂豫皖特委和军事委员会成立,李坦任军委参谋主任。

在此期间,他工作认真负责,作风细致正派,联系群众,平易近人,几度出生入死,在根据地群众和红军战士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在战斗频繁、物资匮乏、环境艰苦的年月里,他以惊人的毅力,集中群众的智慧,做出出色的成绩。在宣传教育方面,他编发政治教材,建立连队政治课和早晚点名讲话制度,军师两级出版报刊,连队出墙报,建立列宁室,开展文娱活动,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把部队的政治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在培养干部、对敌工作、群众工作、党团组织建设等方面都有较为独特的创建。

1932年10月,李坦被张国焘以“肃反”为名杀害,牺牲时年仅29岁。1950年,李坦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据《安徽画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