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书海遇知音
采莲曲悠悠
电波诉衷情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0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采莲曲悠悠

■ 安徽巢湖 方华
 

秋日,是采莲时节。此时若身处江南,赏采莲美景,当是快事。自古江南水道纵横,湖塘遍布,秋日采莲,也是水乡人家寻常事。接天莲叶间,小舟出没,渔歌互答,玉手如藕,莲蓬轻折,真是满湖风情荡漾,风光迷人。江南采莲,自古即为文人骚客记叙描述。最早的吟咏,当来自民间。汉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即是一首民歌。这首民歌,前三句应是领唱,后四句当是和声。可以想象,在那遥远的原始的天空下,田田的莲叶间传来一声清亮的歌唱,歌声未落,即传来众人的唱和。这样一种热闹的场面,呈现出采莲的情趣,劳动的快乐,以及大自然勃勃的生机。

《乐府解题》上说:“古辞,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这种淳朴天然的吟唱,真如天籁。“莲”和“怜”同音,“莲子”者谐“怜子”也。因此古人常借来表示怜爱之意。如南朝乐府的《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通过优美的诗句,我们似乎可以看见,那密密的莲花丛中,一位女子正一边低头采莲,一边想着心上之人的景况。这样一个场景,多么清纯可人。

欧阳修在一首《蝶恋花》中,也描述了类似的场景:“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景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只是,诗中的主角由民女转换成了臂戴金钏的女子。但“怜子”之爱是不分贵贱高低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曾以童年剥莲的顽皮来表现清平的村居之乐。但古诗意中采莲的主角,基本还是那些美艳若荷的女子来担当。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舟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李白的这首《越女词》惟妙惟肖地刻画出采莲女娇羞的媚态,这种媚态,在以大自然为背景,在天然去雕饰的满池荷叶映衬下,显得天然纯朴而不娇作。“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读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心想,若把首句中的姬妃改成现代游客,倒是十分扣合。在那些荷花盛开,莲蓬高举的景点,匆匆的观光客们争舟弄莲,一片喧哗之后,往往是狼藉一片,独剩江头月依旧。

王昌龄的另一首《采莲曲》却写得很有意境,是采莲名篇。诗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诗是一幅美轮美奂的采莲图,主角依然是采莲女。但诗人构思独具匠心,自始至终不让人物正面出现。荷叶与罗裙一色,荷花与粉脸相映。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那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只闻歌声,不见芳影的朦胧意境,实在是优美诱人,引人遐思。

特别喜欢南朝梁国皇帝萧纲的《采莲曲》,虽贵为天子,诗却无庸俗奢靡之气:“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最有趣味的是末二句的借物写情:采莲人欲归了,可是荷丝缠绕着她的手腕,菱角又牵拽着她的衣裙。既借景含蓄表露采莲女心中之恋,也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留恋,情韵悠长。

寓居城隅,脚步匆匆的现代人感慨:“你若曾是江南采莲的女子,我必是你皓腕下错过的那一朵。”其实,在那碧波之上,风中摇曳的莲儿年年为你结籽满房,它从没有错过如水的岁月,我们又何必嗟叹错过美丽的时光。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