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井庄: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
2021年9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小井庄: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

■ 星级记者 孙婷/文 马启兵/图
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外景
包产到户纪念馆里,万里同志曾在中南海使用过的桌子
农业包产到户会议旧址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1978年,以肥西县“包产到户”和凤阳县小岗村“包干到户”为代表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包产到户”赋予了农民更多的自主权,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运动,发源于安徽省肥西山南小井庄村,其蕴含的“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历经四十余年的实践而不断升华,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                       

颁布“省委六条” 实行包产到户

1977年6月,万里被任命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11月20日,在万里的主持下,安徽省委颁布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简称“省委六条”),这是突破“左”的禁区,以实事求是精神为指引,推动安徽农业农村政策深度变革的开拓性文件。

“省委六条”文件内容:搞好农村的经营管理;允许生产队根据农活建立不同的生产责任制;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落实按劳分配;粮食分配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

1978年的肥西山南和全省一样,河水干涸、土地干裂,百年大旱让农民们苦不堪言、颗粒无收。9月15日晚,山南区柿树岗公社黄花大队召开会议,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提议:“把借地和责任制联系起来,让社员群众自己干。”23名党员集体讨论,决定实行“四定一奖” (定土地、定工本费、定工分、定上缴,超产全奖、减产全赔)的包田到户秋种办法,这是包产到户的雏形。

1978年9月19日,山南区在黄花大队召开现场会,推广“四定一奖”的做法。原定只通知黄花大队周围几个社、队参加会议,不料,全区其余公社都不请自来。山南全区78个大队全面推广黄花大队做法,“借地”给社员耕种。

9月23日,山南公社馆西大队的小井庄生产队把全队158亩田地全部分到农户,连塘口、耕牛、大型农具、种子也随田分到户。议定只要完成上缴任务,多余收成全归自己。进一步把黄花大队“四定一奖”这个纸上的分配形式也取消了。小井庄是全区分田到户最彻底的一个生产队,因而成为包产到户的典型。分田后,小井庄队在一周内播种小麦70亩、油菜32亩,次年粮食总产量由原来的3万公斤增加到4.5万公斤。

1978年底,山南区77.3%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不仅麦菜播种进度快、面积增加,而且质量好。

“包产到户 是联产承包制的一种形式”

肥西山南的农村改革实践引起省委的高度重视。1979年2月6日,万里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在山南区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

包产到户得人心、顺民意,邻近公社自发效仿,试点很快不推自广,突破山南公社的范围,扩展到山南全区乃至肥西全县。有干部担心试点范围太大,违反了省委的决定,万里则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不要怕,让他们干,山南区收不到粮食,省委调粮食给山南区,肥西收不到粮食,省委调粮食给肥西。”

1979年5月21日,万里同志考察山南,深入小井庄查看庄稼,访问农户,召开座谈会,赞扬“小井庄干得好”。此次会议的旧址,还完好地保存在肥西山南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内。

今年78岁的老人黄德富就是当年参加座谈的人员之一。他回忆说,那天共有二十多人参加座谈,他作为民兵排长参加。“万里首先询问了村民的生活怎样,让大家大胆讲。然后又问群众想怎么办,其中就有人提议‘单干’,实际上在这之前已经包产到户,但没有正式文件下发,大家也都支支吾吾。当有人说‘单干’具体情况后,大伙就说开了,确实是增产了许多。”

黄德富家当年分到了三四亩地,每亩产粮三四百公斤,除去需要征、购的七百公斤左右,家中还剩五百多公斤, 这让一家老小肚子饱了起来。

同年12月13日,万里同志再次来山南考察当地包产到户实施情况。这对于山南和肥西的干部群众,对于那些在农村改革中勇敢探索的人们,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支持。

1980年1月,在安徽省委召开的农业会议上,万里就农村建立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的问题发表意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是联产承包制的一种形式”,为包产到户落了“户口”。

邓小平: “就这么干,不管别人说”

1979年7月,邓小平来到黄山,接见了安徽省委领导班子成员,他在听完了万里汇报安徽省工作后,就农业发展,以及肥西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问题,对万里说:“就这么干,不管别人说。”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讲话时说:“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起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大。安徽肥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起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他的讲话不仅对安徽的农村改革是个巨大的支持和鼓舞,同时也为全国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第一次明确肯定包产到户,会议形成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给了“包产到户”这个难产儿一张合法的出生证。

随后,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出五个“一号文件”, 反复肯定了包产到户这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形式。以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农村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

小井庄人满心欢喜地享受着包产到户的成果,骨子里“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让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四十余年里,在党和国家好政策的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自己的日子经营得红红火火,将村庄建设得越来越好,为肥西县成为全国百强县打下了基础。

链 接

小井庄成为发源地的根据之一在于得到邓小平的肯定。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中央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重要讲话时 , 特别提到 :“农村政策放宽之后 , 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 , 搞起了包产到户 , 效果很好 , 变化很大。安徽肥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起了包产到户 , 增产幅度很大。”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发生在安徽省肥西县农村的一场伟大变革给予的最权威的肯定 , 也是邓小平首次在公开场合肯定包产到户。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2008年8月14日、15日中央电视台记者赴肥西县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伟大的历程》, 再现当年肥西县包产到户的伟大创举。   ■  据《安徽画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