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满怀青春梦想,走进无声的世界,和聋哑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秉承专业精神,让阳光照进孤独症孩子的心灵。13年的努力,她参与建设并管理的“星光儿童康复中心”走在全省前列。她怀揣大爱之心,积极组织并参与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给予这个特殊群体更多的关注关爱。她就是马鞍山市特教学校教师周玲丽。
用爱拥抱“无声”世界
1994年,刚从特教专业毕业的周玲丽来到马鞍山市特教学校,成为了一名特教教师。尽管在校学习时就有了较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当她第一次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心里还是震撼了。当时,她就下定决心愿尽最大努力让这些“折翼天使”重新展翅飞翔。从教27年来,周玲丽凭借着爱心、耐心和卓越的教学能力,使许多失聪的孩子学会了说话。
入职以来,教了15年语文课、兼任12年的班主任工作的周玲丽,擅于根据每个聋哑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因材施教,并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位学生。
教育教学中,周玲丽大胆创新。在教学工作中,除了耐心和爱心之外,周玲丽也积极提升自身教学方法。她在教学中大胆创新,改变过去枯燥讲解的方式,以小品剧让学生形象感知课文内容,以期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聋哑孩子学知识难,教他们做人更难。周玲丽总是在言语和行动上,让他们正视自己的残疾,帮助他们发挥视觉、触觉等其他感觉器官的补偿功能,鼓励他们做身残志坚、残而不废的自尊、自重、自信、自强的大写的人。
勇于挑战, 筹建学前康复中心
2008年10月,马鞍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搬到新校址,周玲丽勇于接受挑战,主动承担了特教学校“星光儿童康复中心”的筹建工作。她潜心学习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理论知识,了解全国康复领域的最新动态。走访各区县残联、社区、医院,调查马鞍山市6周岁以下的各类残疾儿童,掌握了全市6周岁以下300多名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逐一打电话联系。一些家长一接到特教学校的电话,就会非常敏感和排斥。家长的不理解让周玲丽感觉到委屈,也激起了她坚持办好康复中心的信念。
一分努力,一分收获。最早的5个学生中,2人转入了普通小学,1人转入普通幼儿园。为了让更多的特殊孩子得到康复的希望,2009年11月,“星光”开设了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班级,2010年10月开设了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班。此外,她通过各方努力,在省残联争取项目支持,实现了学前残疾儿童的全免费康复,从根本上解决残疾孩子的家庭经济困难。
从2011年起,不断有孩子从康复中心康复好转入普通学校上学,与普通孩子无异。也是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家长领着孩子慕名而来。通过连续13年的努力,“星光儿童康复中心”已经走在全省前列,并填补了马鞍山市各类残疾儿童学前康复的空白。目前在训的听障、智障、自闭症儿童有一百多名,已经康复近200名儿童进入普通小学、幼儿园就读。
医教结合,拓宽康复领域
残疾儿童康复是一个新的领域,专业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周玲丽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各类培训,已成我省的康复专家。她主持编写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学与评估档案》《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教学与评估档案》两本资料,已经用于智障和孤独症儿童的实际康复教学中,并作为儿童进校评估和日常训练的记录性手册,作为儿童整个康复训练的动态管理依据。
近年来,我省和外省多家特教学校和康复机构同行来参观考察学习,周玲丽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学成果与大家交流分享。
2014年马鞍山市被安徽省教育厅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医教结合”实验区,学校领导因为周玲丽兢兢业业的工作表现,被确定为实验区的核心成员,参与起草“医教结合”实验实施工作方案,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成员将对全市承担此项工作的各个县区的老师进行业务培训。积极培训相关部门进行资源教室建设、课程开发、课程设置指导。
新的领域,新的挑战,特殊教育是周玲丽的工作,也是她毕生追求的事业,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陪伴着“星星的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残疾儿童的成长多做实事,看着他们一点点地进步、一句句地学会说话、一步步地掌握沟通技能,周玲丽感到自己的人生也变得充盈而快乐,“希望从这里延伸”是她每次接待家长时说的话,也是她送给自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