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雁门关
奶奶的火焙鱼
学党史抒怀三咏
下一篇4 2021年7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游雁门关

■ 安徽合肥 莫欣
 

大巴从山西大同往南,经朔州,三个小时就到了位于忻州市代县北部的雁门关。导游是个年轻姑娘,信口背出:“雁门关险气势雄,大雁难越鬼神惊。得失安危系国脉,风中犹听兵声起。”接着笑问大家这是哪个朝代人的诗作。满车人中不少饱读诗文者都面面相觑,开始搜肠刮肚,有说唐朝的,也有猜宋朝的。我看看大家,认真地答道:这是我国当代著名现代诗人汪国真的作品。车厢里爆出一片笑赞。岂知我早就为这次旅游做足了功课。

古今无数名人在雁门留下足迹和慨叹。古有李白、李贺、刘长卿、苏辙、司马光、范仲淹、顾炎武、元好问等,今有陈毅元帅、董必武、郁达夫等也都有吟诵这“中华第一关”的名句。 进入景区,老远就看到毛泽东手书“雁门关”三个气势磅礴的大字。我疑惑,毛主席也来过这里?导游肯定地说,待会儿上去你就会找到答案了。

环视四周,这里峰峦叠嶂,山崖陡峭,雁门关长城巨龙般沿山势蜿蜒而上,关墙雉堞密集,烽堠遥相呼应。东西两侧高山对峙,其形若门。讲解员指着关卡上方讲起民间传说:每年春暖之日,南雁北归,口衔芦叶,给守关的戍卒交纳关税,充作引燃烽火台的燃料,雁门关名由此而来。“天下九寨,雁门为首”,以险著称,易守难攻。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在此置关,名将李牧曾在此大破匈奴十余万铁骑,以后历代都派驻重兵把守,汉唐时的李广、卫青、霍去病、薛仁贵,北宋时的杨家将,明朝时的徐达、周遇吉,都曾在这里大破入侵之敌,留下多少动人心魄的故事。

关城内有一座将军祠,纪念历代守关的爱国将士。 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都深知“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天下”,非常看重雁门关这块战略要地。从周穆王到隋炀帝、唐太宗、光绪,先后有20多位帝王登临过此关。雁门关前后共有四道关门,其西门和东门上都有唐时武则天题写的关门名,一曰地利门,一曰天险门,尤为特别的是,这位酷爱自己造字的女皇把地利门上的“地”字写作:山为头,水在中,土为基;把天险门的“天”字写作:草为头,田为腹,戈为基。大家站在门下抬头望,都说虽不是规范的汉字,但望文生义,“地”上有山有水有土;“天”下有粮草、田地和兵马武装。仔细想想倒也确是那么个含意。

关城前面数十米处有一处开阔地,门楼上书“边贸街”,当年关外的游牧民族在这里用毛皮、牲畜等与中原百姓交易,换取茶叶、粮食、布帛、药材及手工艺品等。街的两头都有牌楼,朝南的上面写的是:江南通;朝北的写的是:漠北达。表示边贸街虽小,却南通中原,北达漠北。市场前边还有一幢小小的建筑,据导游说是当年的安全检查站。想像中边防士兵持矛按剑,目光警愓,严防贸易交换中铁器和铁制品过关,为的是防止不掌握冶铁工艺的游牧民族拿回去重铸武器,当时铁可是十分稀少、贵重的战略物资。

历史上这里虽曾发生过两千多次战斗。但更多数的时候,边关还是各民族融合交流的前沿,承载着中原和塞外的和平发展史。汉代公主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发去和亲的。 再往关内走,终于见到毛主席来过雁门关的史迹了。这里有一排窑洞,称为雁门关驿站,历代用来专门接待朝廷官方来往大员。内有帝王洞、公主洞、雅士洞、将军洞。驿站里接待过历朝历代的皇族、贵冑、名人雅士。有一眼“云乐洞”,就是毛主席曾来此短暂休息过的窑洞。讲解员告诉我们,那是1948年3月,毛主席与周恩来、任弼时等率中央机关离开陕甘宁边区,东渡黄河,经过晋绥解放区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4月6日途经雁门关,来此凭吊古战场,中午带着家人在此休息,洞内有客厅、卧室等陈设,墙上还挂着毛主席一家的照片。在这里,毛主席听取了县委汇报后,高度肯定他们的工作,指示他们要牢记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的总路线,做好土地改革中的各项工作。

匆匆结束了游览,乘上大巴驶离了景区,回头一看,雁门关长城上一拨又一拨的游人在奋力攀登,离得越来越远了,仿佛还能看到游人们摆着各种姿式留影,听见他们高声赞叹着祖国的山河壮丽。我目送远去的雁门关,不禁感慨:昔日边关烽火地,今日旅游打卡处。渐渐地,渐渐地,眼前的一切都融化在蓝天白云的巨大天幕之中了。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