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慢就业”变为“懒就业”
让人放心,也是一种能力
幸福,一半要争,一半要随
别再把孩子的课间10分钟“偷走”了
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势在必行
下一篇4 2021年6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莫让“慢就业”变为“懒就业”

■ 钱夙伟
啃老 王恒/漫画
 

升学、就业、创业,在高校毕业生抓住毕业季最后的时光规划着走出校园后的人生阶段时,或许无奈,或许放松,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了“慢一慢”“缓一缓”,暂时将“毕业去向”这一在以往看似“必填”的项目上留个白、腾个空,在梦想没有达成时选择暂时休息。“慢就业”这个词,也开始进入人们视野。(6月15日《光明日报》)

据统计,我国越来越多90后,尤其是95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慢就业”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就业难”的无奈,而于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边是数量屡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一边是受疫情影响调整招聘计划的用人单位,压力之下,应届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更加凸显。据一项面向全国8.8万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8%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

“慢就业”虽然只是很小众的一种选择,但近年来舆论场上的热议,说明它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慢就业”有形势所迫的一面,但即使是主动的选择,也有其合理性,比如不愿意盲目地找一份工作“消磨自己的热情和时间”,选择了在“慢就业”中寻找方向。有毕业生表示:“无论是选择专业还是选择工作,没有对行业的充分了解,很难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我身边不少人对自己曾经选择的专业感到后悔。合理的‘慢就业’是对自己负责。”

对此专家认为,“‘慢就业’现象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多元择业观。他们对好工作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并愿意为了自己理想的工作承受压力、付出努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他们‘慢’下来,只为更坚定地前行。”“但是,作为成年人,要对自己负责,‘慢就业’要建立在自食其力、自己能养活自己的基础上。”

确实,“慢就业”可以,但是,如果“慢就业”成了“懒就业”的借口,甚至因此名正言顺地“啃老”,就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和必要的矫正,比如,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技能指导,同时注重毕业生跟踪调研,特别要关注“慢就业”毕业生,了解未就业情况及原因,及时提供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社会要多为高校学生提供接触行业、接触社会的机会;家长既要尊重子女,又要及时纠正其错误观念,鼓励子女勇敢面对挑战、开启职业生涯。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