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共自行车在北京中心城区、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停运,此前武汉、广州等也宣布车辆停运。从一车难求到低调离场,公共自行车怎么了?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新华社记者 张骁 夏子麟 安路蒙
多地公共自行车停运
今年3月起,北京东城、朝阳、海淀等中心城区密集宣布公共自行车停运。部分城郊新城也宣布车辆停运,探索市场化运行。记者探访发现,目前大量北京公共自行车已被回收,停车桩正在拆除,用户抓紧办理退押金手手续。
今年4月,呼和浩特也宣布车辆停运。目前该市火车站、大型商场等人流集中处,公共自行车停车桩全部空置。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黄斌介绍,据专业网站统计,截至目前,全球有约470个城市运维公共自行车。中国在网点数、车桩量、车辆使用量方面排名世界第一,发展规模和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但今年以来,山西晋城、四川宜宾翠屏等地也宣布车辆停运;早在几年前,武汉、广州已经停运,武汉还是全国首个在全市范围投放车辆的城市。
停运背后有“内因外扰”
多位专家和企业人士分析认为,多地公共自行车“挥手作别”已有前兆,其可持续发展长期面临“内因外扰”。
网点车桩少、投放车辆少、注册流程复杂,便利性打折扣。车辆、车桩运维保养不足,运营和管理能力待提升。
记者了解到,在“内因外扰”作用下,多地公共自行车用户开始退卡,管理部门减少新车投放。为应对颓势,不少城市尝试公共自行车市场化运作,但由于长期依赖财政补贴,自身“造血”能力弱。最终,有城市决定“顺应潮流”,让公共自行车退出“历史舞台”。
“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谁满足?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慢行交通分会秘书长屈晔认为,多地车辆退市现象提醒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加强精细化运营,走创新发展道路。
一些专家表示,在部分地区发展公共自行车仍有必要性。政府也应审慎研判,是否将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全部交给共享单车企业来满足。
记者了解到,经过持续探索,目前南京、杭州等地公共自行车运行整体平稳,企业推出“免押金租车”“扫码骑行”等服务,推动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融合发展。
屈晔表示,多地公共自行车停运,也提醒政府部门要加强公共服务类项目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