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他心底的五个人生“头条”
2021年5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袁隆平 他心底的五个人生“头条”

 

24日晨,湖南长沙。

人们向明阳山殡仪馆集聚,送别袁隆平。

他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这粒种子,已深深扎根在百姓心中。

他爱好自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

既是榜样,也是凡人。从家人、同事的讲述中,记者还原出一些细节,发现这粒种子的一生,扎根心底的五个人生“头条”。  

■ 新华社记者 周楠 白田田 周勉

跳进“农门” 这是决定人生道路的“头条”

“为什么学农?”

1949年,高中毕业,在如何填报大学、专业,袁隆平与父母产生了分歧。

父亲希望他报考重点大学,学理工、学医。母亲说:“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是要认真考虑。”

19岁的袁隆平自有打算。小学一年级时,他跟着老师去一个园艺场参观,“桃子结得满树都是、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圃也搞得很好。我说这个学农才美,我要学农。”

他还想起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镜头里窗外满是随手可摘的水果,想喝牛奶,奶牛走过来顺手接一杯……

“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心中就特别向往那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

这是从未过过农家生活的袁隆平执拗的想法。

但他更有道理跟父母争辩:农业多重要!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人们就不能生存。

他如愿报考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跳进“农门”,这是决定人生道路的“头条”。

袁隆平后来说,在那个年代,看到农民挨饿受穷,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感到自责。

在安江农校

他收获了最幸福的“头条”

原安江农校的20多名师生代表来了,从怀化到长沙,他们呼唤:袁老师,一路走好。

袁隆平当回应。在那里,他收获了最幸福的“头条”。与邓则相遇,偕老终生。

1953年,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黔阳县安江农校。家庭出身不好,打扮随意,他也多次相亲过,最后成了学校的“大龄青年”。

这个场景他时常谈起,1963年冬天,热心的同事帮他张罗相亲,他尴尬地发现对方竟是自己曾经的学生邓则。

印象中,邓则端庄大方,性格温和,能歌善舞,篮球还打得不错。袁隆平动了心,鼓起勇气给邓则写了一封情书。

“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相恋,求婚,邓则爽快答应,两人浪漫“闪婚”。穿越57载风雨坎坷,亦妻亦师亦友。

3个孩子、两边的老人,生活的重担全部都在邓则的身上。

袁隆平多次说:“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在别人都不肯嫁给他的时候,邓则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求婚。”

今天,邓则悲恸,你还会从试验田里为我写一封情书吗?

这个“头条”世界瞩目,杂交水稻开启新时代

刚到安江农校,袁隆平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

3年困难时期,全国遭遇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没有粮食吃,什么事干不出来,所以我决定从事水稻的研究。”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垄断着科学界。袁隆平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

1963年,袁隆平通过人工杂交试验,发现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的现象,推断水稻具有杂种优势,并认定利用这一优势是提高产量的一个途径,萌发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这篇论文首次向世界宣告,水稻的雄性不育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这个“头条”引起国内外瞩目,杂交水稻发展的新时代由此开启。

2016年,在纪念《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50周年的座谈会上,袁隆平透露一件往事,正是《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引起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的注意,赵石英请示科委领导,给湖南省科委以及安江农校发函,要他们支持袁隆平的研究工作。

9年后,袁隆平获得了成功!

这个“头条”来之不易,“三系配套”福泽绵长

关于水稻杂交创新,袁隆平被问起人生难忘的节点,他第一个提到的,是“1973年三系法成功”。

按照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论,必须要找到雄性不育系的种子。然而,袁隆平和团队成员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结果却让人灰心:均达不到每年100%保持不育。

1970年的冬天,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南红农场一处沼泽中发现1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

袁隆平欣喜若狂。他将转育出来的三粒雄性不育种子命名为“野败”,“三系配套”从此打开了突破口。

在全国性的协作攻关下,经过3年时间,我国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

这个“头条”来之不易,却福泽绵长。

1974年,湖南开始试种杂交水稻。1976年到1987年,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到1995年,袁隆平带领团队历经多次失败,取得两系法杂交水稻的成功,比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5%至10%。

一稻济天下,他将自己写进了历史的“头条”

2019年10月22日,第三代杂交水稻在湖南首次公开测产后组织观摩、评议。

一早起来,袁隆平突然想到,尽忙着测产,差点忘了这天是妻子邓则的生日。在评议会前,“自由散漫”惯了的他赶紧带着夫人出去买礼物。他幽默地说,夫人和水稻都很重要。

第三代杂交水稻,被袁隆平看作突破亩产1200公斤“天花板”的关键。

他每天都关心天气预报,对水稻生长念兹在兹。他的孙女说,幼儿园老师问她爷爷是干什么的?她说,爷爷是天天看天气预报的。

他的办公室秘书杨耀松说,袁老没觉得自己应该休息,哪天不让他看一眼田,他心里就落空了。

前些年,考虑到袁隆平行动不便,湖南省农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没曾想,袁隆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在这次测产前的一个月,9月17日,袁老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测产结果出来,虽然亩产1046.3公斤并不算高,但他信心满满,“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潜力很大,优势很强,如果配合好一点的栽培技术,1200公斤完全没问题!”

这让他感到时不我待:“今后我更没有时间变老了!”

一稻济天下,他将自己写进了历史的“头条”。

24日,袁隆平带着“禾下乘凉梦”,去远方。

袁老,一路走好!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