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对学生罚款实为“以罚代教”
该给虚火旺盛的“ 炒鞋 ”降降温了
整治校外培训应下猛药
豆浆vs牛奶 谁才是早餐的最佳饮品?
推进全面降塑,亟须替代品赋能
3上一篇 2021年4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推进全面降塑,亟须替代品赋能

■ 汪昌莲
 

史上“最严限塑令”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塑料产业迎来升级挑战。其中,作为对传统塑料最具替代优势的生物降解塑料,成为市场“新宠”。但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可降解塑料产业仍然“小而散”,高端产能仍显不足,企业和商家的成本压力较大,产品全面推广存在客观阻力,亟待新一轮提质升级。(4月6日《经济日报》)

众所周知,从“限塑”到全面降塑,执行是关键。首先,相关部门应形成合力,全力推进。比如,环保部门应一律叫停生产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企业,同时停止此类项目的审批,从源头上控制“白色污染”的产生。再者,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禁力度,对重点环节和流通领域保持高压严管态势。特别是,应将全面降塑上升为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扩大立法范围和全面降塑的内容,制定全面降塑目录,并保持相关信息公开透明。

各地在实施全面降塑的同时,应加快替代产品的研发、生产和供应,即推出可降解塑料制品,满足市场需求。但是,可降解塑料产业仍然“小而散”,高端产能仍显不足,企业和商家的成本压力较大,产品全面推广存在客观阻力。特别是,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价格明显偏高,影响了消费者使用的积极性。

可见,推进全面降塑,亟须替代品赋能。首先,应加强可降解塑料相关体系、行业标准的建设,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充实标准化、国际化的第三方检测力量,提升性能评价的效率与可靠性,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同时,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降低生物降解材料的成本,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再者,合格、高质量的原材料产能建设尤为关键,当产能水平不断满足消费需求时,成本就会进一步下降,价格也会回归理性。特别是,相关部门及组织应加大环保道德教育,让消费者的主动选择对商家形成倒逼。在此过程中,政府加强限塑立法执法力度和对可降解塑料出台补贴政策将至关重要。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永红路10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13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5223769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5223771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