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高学历家长越来越多,他们多有顺利且成功的求学历程,大多积累下了成熟、成体系的学习经验。部分家长将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套用”到孩子的校园教育中,点评和质疑教师授课内容,俨然成为学校教育的“编外教师”。这也让一部分教师陷入困惑:家长总来指导教学,课都不知道怎么上了。(3月17日《半月谈》)
实事求是地说,越来越多的家长“指导”教学,这也是关心教育的表现。同时,也不容否认,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尤其是出自名牌大学的家长,水平并不比一些教师差。但即便如此,笔者以为还是少“指导”教学为好。
首先,一些家长纵然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出身名牌大学,但充其量只代表“学识水平”,而不代表“教学水平”。进而言之,“教学水平”是一项带有很强专业性、研究性、实践性的教育活动,这不是非专业人士所能领悟和主导的。所谓“术业有专攻”,也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从一些家长的“水平”看,表面上显得很高大上,也迎合了一些人的偏好,但实际上却多属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多属于一些个人经验性和个人观念性的“内容”,不具备公共特质,也很难普及开来。自然,这就很难与课堂教学画等号。
从以上这些层面说,家长在参与学校办学的管理和监督时,一定要站好队,千万别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混为一谈,或者因为焦虑而越线,不断挤兑本来就已经不宽的学校教育留“空间”。教师毕竟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课堂教学应由老师主导,也只有各司其职才能发挥作用。
作为教师,面对家长的纷纷“指导”,不仅要保持教育初心,还要沉重应对。一方面,要学会倾听家长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原则;另一方面,要主动出击,多向家长传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慢慢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应该意识到,遵循专业的课标和教育大纲进行教学,是校园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师面对的是作为集体的学生,不能被单个意见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