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安徽省保险行业协会推出“以案说险”专题活动,旨在通过真实案例,向公众科普保险的保障作用、提示保险消费过程中的风险,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保险公司的各项服务举措,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理性地选择、正确地使用保险产品和服务。
重疾险案例
案例1:赔付金额176万元
L先生于2016年为刚出生的孩子投保了一份重疾险。2020年8月,孩子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审核,孩子病情符合保险责任,保险公司向客户给付重大疾病保险金88万元、少儿特定重疾保险金88万元,为孩子后续治疗提供有力经济保障。
案例2:赔付金额175万元
Y女士为自己和家人投保了多份重疾险。2020年4月,Y女士因交通意外,导致头部严重受伤。经初步手术后,Y女士仍处于昏迷状态。经审核,Y女士病情已达到投保的重疾险中特定疾病的赔付标准,保险公司迅速支付4万元特定疾病保险理赔金,且根据保险条款免除了Y女士部分保单的后续保费,但Y女士的保险保障持续存在。2020年11月,Y女士已持续昏迷超180天,病情达到保险条款约定的重大疾病赔付标准,保险公司再次向客户支付171万元重大疾病保险理赔金,为Y女士后续持续治疗提供资金保障。
什么是重疾险?
重疾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经办的以特定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脑溢血等为风险发生时,当被保人达到保险条款所约定的重大疾病状态后,由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约定支付保险金的商业保险行为。
重疾险可以带来什么保障?
重疾险是一次性给付保险金的险种,也是我们应对罹患重大疾病风险的主要工具,重疾险具有确诊即赔付的特点,只要符合理赔条件,即可获赔,保额多少赔付多少。首推重疾险的保险金解决的不仅仅是治疗费用,还有后期康复、理疗、营养费用以及因疾病造成的收入损失。
重疾险、医疗险有何区别?
重疾险是赔付为主,在确诊罹患保险合同规定的某种疾病后,保险公司会赔付保险金,除去可以解决医疗费外,更有收入损失补偿功能;医疗险是医疗费用报销,解决的是医疗费用中社保不能覆盖的部分。最终报销额不大于实际花费金额。
购买重疾险必防的七大误区
1.重大疾病险保所有大病?NO!
“我得了大病,为啥不赔我?骗子公司!”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消费者这样的抱怨。每个消费者对“大病”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保险公司只保障列明在保险合同中的疾病种类。关于重大疾病、中症及轻症的解释通常位于保险合同的“释义”中。消费者购买保险前一定要仔细查看合同。现在保险公司的重大疾病种类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颁布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为基础,在该《规范》包括的28种重大疾病、3种轻度疾病外,各家公司会自行增加一些病种。
2.重疾险产品所保病种越多越好?NO!
保险公司重疾险种类多也是产品的一个卖点,但是对消费者来说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规范》包括的重疾已经包含了高发病,占比90%左右。有些病种发生概率比较低,比如系统性硬化病,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五;还有一些疾病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发生概率,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判断选择。而且,疾病种类多的话,保费也会相应增加。所以还是那句话:适合就好。
3.赔付次数越多越好?NO!
没必要过分追求理赔次数。多次赔付有必要考虑,确实比单次赔付更具人性化,但无须以赔付次数、赔付倍数等作为选购产品的唯一标准。
4.返还型的重疾险更好?NO!
“有病理赔,无病返本,不让钱打水漂。”看起来,返还型重疾险似乎更“实惠”。在此,我们不是说消费型重疾险和返还型的重疾险谁更好,只是需要注意的是,购买保险主要是为了获得保障,不要本末倒置了。最关键的还是,适合自己最好。同时请注意,返还型重疾险保费相对较高。
5.保额不够或者过分追求高保额?NO!
除去治疗费用,生病期间的收入中断、康复护理费用也都是要真金白银的。建议重疾险保额满足30万~50万。那保额买得越高越好吗?高保额相应要付出高保费,还是要和家庭经济状况相匹配。所以,大家要根据年收入水平以及被保险人的收入对家庭总收入的贡献度来确定重疾保额,并且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风险变化做出调整。
6.我健康着呢,以后再买?NO!
年轻不投保,等到年龄大了投保,一是可能会因为身体这样那样的问题被核保、甚至拒保;二是运气不错,顺利投保了,保费还贵……因此,购买重疾保险建议越早越好。一般来说,20至35周岁是购买重疾险的最佳时期。
7.保费一次性交完?NO!
目前许多重疾险都带有重症、轻症、中症保费豁免功能,如果在交费期内罹患了合同约定的疾病,那么以后的保费就不用再交了,而保障还将继续。同时,相对于一次性交完保费,期交保费压力小,相同保额,延长交费期,每年只需要交纳少部分的保费即可。不过,缴费期也不是越长越好,毕竟保费也是一笔支出,要在相对稳定的“职业周期”内完成缴费任务。
安徽省保险行业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一切按需选择,但一定要注重条款的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以切实维护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