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星球”裂变记
民族之花吐芳华
3上一篇 2021年3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民族之花吐芳华
——读《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
■ 李雪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乐界对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著名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樊祖荫教授总编撰,与多位年轻学者共同撰写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五卷本)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该社继《昆曲艺术大典》《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等传统音乐著作后,最新推出的一套传统音乐研究的鸿篇巨制,它不仅对构建中国多声部音乐学科起到奠基作用,更对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的整体建设与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扎根传统 塑造经典

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是对我国传统音乐各个门类的多声表现手法进行深入研究的论著,分总论、民歌、器乐与歌舞、说唱和戏曲五编。

《总论》主要内容是综述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类别,分析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等;《多声部民歌》是针对汉族、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等30多个民族的多声部音乐以及风土人情进行论述的系统介绍;《器乐与歌舞中的多声部音乐》论述民间器乐(包括独奏、重奏、合奏)和少数民族歌舞中的多声部音乐,并以藏族、彝族、朝鲜族歌舞乐为例,系统剖析少数民族歌舞乐中的多声形态;《戏曲中的多声部音乐》论述各剧种中由唱腔与唱腔、唱腔与乐队、戏曲器乐中的重奏与合奏,以及乐队本身(包括锣鼓乐)构成的多声部音乐等;《说唱中的多声部音乐》的研究涵盖京韵大鼓、苏州评弹、侗族传统说唱“君”中的多声部音乐等。丛书内容广博、论述严谨、意义深远,堪称经典。

立足本体 纵横延展

针对国外一批音乐学者提出的“中国的民族音乐只是光光的一个曲调,没有复音音乐”这一论调,《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坚持立足本体,从“多声”的视角将传统音乐从个别到一般进行了颇为详尽、深入的梳理和归纳性研究,厘清了我国传统音乐中是否存在着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形式,有力地驳斥了一些外国音乐研究著作中提出的中国民族音乐是“单声部”的论调。

无论是多声部民歌、器乐、说唱还是戏曲音乐,它们的基本构成方式与表现方式都是单声部与多声部共存的,只不过其多声思维方式与形态特征不同于欧洲音乐而已。因此,对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进行从个别到一般的整体性研究,弄清各音乐类别中多声部音乐的独特的构成规律,就会有助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全面认识,也会有助于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总结与构建。这既可让国人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全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又能让世界各国增进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消除偏见,纵横延展,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进一步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开拓创新 回归本真

《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第一次把民歌、器乐、歌舞、说唱与戏曲音乐中的多声部构成方式与表现形式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照和研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乃至整个中国传统音乐的思维特征及其相应的形态特征,并与欧洲的音乐思维特征相比较进行对照研究,独具创新。

丛书包含众多传统音乐曲谱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丛书收录了海量珍贵音频资料。这些音频,大多是樊祖荫教授长期亲临田间地头采风积累所得,回归本真,真实记录了当时演唱者原汁原味的音响资料,针对音乐学习的特点和用户需求,在融媒体平台上传音频资料,扫二维码即可试听。此外,《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通过线上传播的创新渠道,如APP、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及音乐直播平台等推送图书简介、宣传海报、音响片段,建立专业领域专家学者数据库,并同步提供线上客户服务,吸引更多的读者,提升了丛书的影响力和读者黏合度。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摒弃浮华敷饰,流露淳厚本质,一如丛书编撰者致敬传统、匠心制作的初心。愿更多的人发掘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独特魅力,愿这朵民族之花竞吐芬芳,生生不息!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