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子猫眼、智能可视门铃、带有监控功能的智能门锁等走入了越来越多的家庭,被誉为“家庭门卫”,甚至在一些高档小区成为标配。然而,本为安全、方便,却惹“不安全”之忧,可视门铃让相邻而居的其他业主倍感不便,引发不少纠纷,有的还闹到了法院。居民可否私自安装可视门铃?(3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或许有人不服气——我安装可视门铃,只是拍摄了对门邻居的“三尺门外”,属于公共区域,岂能算邻居的隐私?其实并非如此。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第1032条,已经明确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保护范畴。你的可视门铃如同一双时时刻刻拍摄、记录对门的眼睛,还能跟踪、分析对门邻居出入家门的活动轨迹,有窥探的嫌疑,就已经打扰了邻居的私人生活安宁。
再者,即便自己没有窥探邻居的恶意,但自己如何保障这些视频的存储安全?如果歹人利用黑客技术,破解了可视门铃,掌握了对门邻居的出入轨迹,伺机作案,或者管理方保存不善,人脸等生物信息一旦遭到泄露,被采集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都有可能让对门邻居遭受损失。
其实,早在这次《民法典》修订之前,就已经有了相关的案例。市民安装可视门铃,被对门邻居起诉至法院,司法机关的判决结果几乎都是——勒令业主拆除可视门铃。可见,就算法规没有明确将“三尺门外”纳入隐私范畴,司法机关仍把它视为隐私。毕竟,保护隐私权这一重要的人格权利,是社会的进步。
当然,可视门铃侵扰邻居,是信息化时代和高科技发展给传统隐私侵权案件带来的新问题。而且,可视门铃的监管还存在监管空白,需要进一步明确。但是,自由有限度,权利有边界。你可以安装可视门铃,保护自己的安全,但你的安全不能打扰邻居的安宁。因此,在安装之前,尽可能地调整好角度,不“窥视”邻居;同时,也应征得邻居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