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满城春色惹人醉。除了游览闻名遐迩的瘦西湖、平山堂,扬州的园林之美,是绝对不会错过的。
中国的园林,何其多也。无论是古代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我也游览过不少。但印象特别深刻的,当是扬州的个园了。
个园,为明清扬州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个园名称中的“个”字,本身就很耐人寻味,极具个性特色,也绝不与别处雷同。
个园,最早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的私家园林,是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改建而成。据说,当初个园建园时,花费银两高达六百万两,可见园主人的生活是多么豪奢。
个园,在命名上,取“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园林里随处可见的竹子。而竹叶之形,恰似汉字中的“个”字。同时,个园之名,也暗含园主人名字中的一个“筠”字,体现了他敬竹、爱竹的生活情趣。
园林,是浓缩的自然山水。在国内其他园林建筑设计上,竹子只作为园林景观的一个点缀和陪衬,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但个园的营造理念,可谓独辟蹊径,以竹、石为主体,竹与石,浑然一体。其中,竹林面积一万两千多平方米,观赏竹品种多达四五十个,成为扬州最大的城市竹林。竹子,是个园的主角,凸显出个园卓尔不群的艺术之魂,成为中国园林建筑的“国内孤例”。走进个园,最让我心仪的,便是这园中丛丛簇簇的翠竹。竹子,亭亭正直,生而有节,凌寒斗霜,虚怀若谷,是中国古代诗文中经久不衰的美好意象,也是中国文人画的习见题材。古人赋予竹子许多美好的品格,成为君子人格的代名词。人们还将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将梅、兰、竹、菊称作“四君子”。
历代文人雅士,喜爱竹子的很多,或绕屋而种之,或就竹而居之。“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这是古代文人最理想的一种生活状态。魏晋时代,嵇康、阮籍等一帮个性张扬、形骸放浪的文人,成天逍遥于山野,将身心融入竹林,也因此,被后世称为“竹林七贤”。宋代大儒司马光《种竹斋》诗云:“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大文豪苏东坡,更直截了当地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种竹、赏竹、画竹、吟竹,爱竹成癖,借竹言志。竹子,带给他极大的审美享受和源源不断的艺术启迪,板桥先生最负盛名的咏竹诗,当属那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形象地道出了竹子执着向上、坚韧顽强的品格。“雅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板桥的另一首题画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让竹子的萧萧之声,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民众的苦痛代言。竹子,自然成了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
“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春日雨后,阳光如洗,修篁弄影,疏叶生姿。漫步个园,一股清幽之气扑面而来。
个园的竹,或一丛一簇,或集中成片,万竿千姿,满目翠色,清新俊秀,超尘脱俗。走进大门,穿过一段幽长的竹径,整个人就像落在一片轻柔的绿云间。微风过处,竹影摇曳,飒飒有声。地面上、白墙上,投下片片斑驳竹影,就像写下无数活泼泼的“个”字。
在竹风翠影中游园,随处可见吟咏竹子的楹联佳句,同样令我赏心悦目。“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这是觅句廊楹柱上一副对联,出自清代大文人袁枚的两句诗,看似信手拈来,却意境深远,也为个园做了最精彩的注释。一座名为竹里馆的小亭子,两边包柱上,有“为重凌霄节,能虚应物心”的联句,出自唐代诗人卢象的咏竹诗,表现了竹子不畏严寒的气节和虚心待人的美德。在黄府正堂主厅汉学堂的中堂,悬一幅墨竹画,两边配一副长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此联为郑板桥所撰旧联,不仅表明了园主人富而不俗的精神追求,也用以勉励他的子孙后辈,既要知书识礼,又要正直不屈。
在个园,观园林之幽,品竹韵之美,不知不觉间,竟也感觉自己染一身风雅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