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70后土生土长庐江北乡人,最初知道位于庐江最东南部有个叫做矾山镇的地方,还是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我在县城高中寄读,因为迷恋篮球,时常偷跑到位于县城的体育场,观看在那里举行的驻庐单位篮球比赛,其中有两支代表队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一支是矾矿队,一支是钟山铁矿队,他们的球队不仅竞技水平很高,而且队员的运动服、鞋,包括所乘坐的大客车都很“土豪”。我问边上的一个人:“那两支队伍是什么地方的?”他告诉我说:“他们来自庐江县最南部的镇——矾山镇,那里有全国最大的矾矿,景色也很美,但就是离城很远啊。”
当时,自己真想去那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因为当时学习紧张,没有充足的时间,更主要原因是手头拮据,掏不起路费,加之高中毕业后直接就参军去东北,所以直至2017年我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前,矾山,这个一直尘封在我的心里的神秘地方,二十多年的时间内,我都未能一睹其“芳容”。
2017年5月,因为转业后在县直单位从事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正值安徽省开展农村“三大革命”工作(改水,改厕和垃圾治理),我才第一次走进了矾山。该镇武装部吴瑞林部长是位老基层,一路给我作介绍。得知矾山自唐代就因盛产明矾著称于世,因矾得名,因矾成镇,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个地方,一处是小山街道,它曾为矾矿古采场,历代矿工利用低价位矾石,堆垒成房、世代居住,初步统计,现存约600间、15000平方米,进而形成小山街道,街道自上而下有缓缓的陡度,路面全由青石板铺就,每块青石板路面上都有几道深深的车辙印痕,深处足有3厘米,见证了采矾人手推独轮车躬身前行、举步维艰的艰辛。
穿行其中,恍如隔世,适逢春天,不少青砖砌筑的院墙头盛开着栀子花,似乎在叙述一段缓缓流淌的时光;另一处是大照壁生死桩:位于原小矾山采矿区,由于在解放前的历朝历代,开采矾石,均用手工操作,用锤、錾子在石壁上凿方形眼,再用铁锨将山石硬撬开,日积月累,形成今存的数丈高的石壁,人称“大照壁”。因此处石质较好,为了生计,采矿工人削松为钉,壁顶打桩,搓麻为索,缘索而下,打眼采石,倘木桩松动或绳索脱断,就会掉落悬崖,为此,采石工人们称这木桩为“生死桩”,纵然是父子,也各打各的桩,有顺口溜为证:父子钉桩互不让,只因生命无保障;怨恨悬岩求衣食,若不小心把命丧。
令人欣慰的是,从2018年开始,乡村振兴的帷幕徐徐拉开,庐江这个灵山秀水的合肥“后花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矾山镇似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精彩纷呈:
一彩——道路建设保畅通。整合扶贫和专项资金,加快实施村级畅通工程,道路通组入户,改造农村危桥,解决离城远的“先天不足”,实现从镇到县城的“半小时都市圈”。二彩——产业发展增收益。将特色种养与村级集体经济、扶贫车间、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融合,积极培育以富硒蓝莓、猕猴桃、毛竹深加工为代表的产业基地,农民真正富起来。三彩——垃圾治理净环境。投入专项经费,清理陈年垃圾,多措并举,让乡村处处净起来。四彩——万亩竹海现新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五清一改”“五化两改”和文明创建、特色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挖掘乡土气息,提升乡村颜值和群众生活品质,彰显整治亮度,如矾山镇乐华中心村、石峡村蟹形村民组等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星罗棋布于万亩竹海间,让乡村真正美起来。五彩——千年矾矿唤乡愁。矾矿作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工业遗址,目前已成功申请国家工业矿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通过修葺古迹,设立展馆等,让辉煌重现,让记忆定格,让乡愁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