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完这本非虚构文字,它带给我一种别样而独特的陌生化感受,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嵇启春的《苏州河的儿女们》作为中国首部零距离记述上海经济转型的长篇纪实文学,深情追溯苏州河百年工业文明的源头,反映新时期的上海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上海百年工业文明的沧桑巨变,以及一代新老上海人波澜壮阔、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这部40多万字的长篇著作,可谓鸿篇巨制,在我看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作者不是以观察者,而是以全程参与、亲力亲为的亲历者身份,以时间为经线,以事件为纬线,生动、客观地讲述了将一个衰败的传统老工业基地——苏州河北岸的“下只角”,转型为生态优美、总部集聚、文化斑斓、配套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艰难过程,商场激战、职场攻略、宦海沉浮、苏州河风情……
在我个人的阅读经验中,对上海和上海人的了解,更多来自影视作品和阅读,比如张爱玲的小说、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及金宇澄的《繁花》等,而这部纪实文学作品描摹的一切都是“阿拉”身边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景,作者指名道姓,娓娓道来,讲述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上海往事,展现了一派迥异于寻常市井风俗的苏州河风情,绘制了一幅充满“正能量”的上海时代画卷,它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因此具有了独一无二的珍贵的史料和文献价值,为上海城市史和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可借鉴的和不可多得的蓝本。
在波诡云谲、惊涛骇浪、危机重重中,尤其是遭遇金融危机重创的2008,5·12大地震,金融危机,母亲病逝,孩子出国留学,国难家“愁”,一起袭来,浓墨重彩地展现出人文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悲悯之心。
书中描写了一群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官员群体。
重点刻画了四类人:基层官员,国企末代厂长,新型民营企业家,新上海人。书中大量记述了很多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在刻骨铭心的经济社会转型的阵痛中,不畏艰难、勇于创新、追逐梦想的“正能量”故事:在“末代”厂长岗位上坚守近二十年的上海火柴厂老厂长,把上海市儿童医院新院打造成“儿童乐园”的当代“神笔马良”,对曾经“衣被天下”的上海纺织工业情有独钟、三代人毕业于同一所纺织大学的“纺织世家”,一碗咸菜肉丝面谈成两个亿合同的“围棋好手”和“红颜杀手”,热心为“新上海人”搭建展示风采舞台和沟通心灵桥梁的街道干部……
书中也生动记述了许多弄潮商海、寻梦苏州河的民营企业家,如潇洒超脱的选美冠军企业家李慧敏、个性爽气的女企业家陈桂芬,文化名人成龙大哥以及农民工代表朱雪芹的精彩故事,有的虽只是三言两语,但个性鲜明,刻画传神。读来令人感喟:上海,不只有大都市的弄堂故事,更有惊心动魄的创业故事。
苏州河畔老工业区的顺利实现转型,从“大王云集”,到王冠落地蒙尘,再到王者归来,苏州河碧水清波荡漾,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这片曾经铭刻着中国近代百年工业文明绚烂华章的土地,在沉寂多年之后重新傲然崛起于城市的腹地。这一群创业者满载高扬的理想、开放的胸怀、充沛的激情、协作的精神,以诚信打底,极具前瞻性,紧抓土地储备不放,并充分利用政策东风,迎难而上,形成良性循环。
以区国资委下属的小小的国资经营中心,小马拉大车,作者虽为一介书生,却以长远睿智的眼光,转型发展中的种种举措,如产业转移,文化优先的策略,一园十馆的创举,为老工业区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了经典范例,也具有深刻浓厚的文化传承意义。
在风云际会、新旧交替中,能够居安思危,拒腐防变,勇于学习,善于学习。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比如连夜啃读关于私募基金的知识,令人感佩。作者身在其中,深知其中三昧,既有宏观的描绘,又有细节的呈现;既有历史性的回顾,又有在场性的叙写;既有科学的研判,又有人文的深沉思考。整个文本极具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站位高远,内容厚重,笔力雄沉,既有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又有现实借鉴意义,可以说是相当的“难得和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