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份连阴雨天的“低温”,到9月中旬提前10多天入秋,再到国庆长假期间感到寒意……今年下半年的安徽似乎“冷气”开得很足,而且我国东北、华北多地最低温度跌破冰点,河南、四川、甘肃、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地的众多景区更是雪花飘飘,早早就“解锁”了冬景模式。于是,很多网络文章开始鼓吹“最冷冬季”“今冬将现60年来最冷冬天”等。那么,今冬到底会不会很冷呢?
合肥最低气温已至3.9℃,还出现霜冻
今年的秋天和往年相比,感受的确很不一样,对于我国南方很多省份来说,今年的秋天似乎来得更早,来得出乎意料的快。我省在9月中旬就已宣布入秋,比往年早了10多天。
10月24日早晨6时,江苏安徽上海浙江多个站点气温大范围跌破10度,而江苏安徽多地气温更是跌破5度,局地甚至开始逼近零度线。
比如安徽合肥从10月23日晚开始气温一路下降,到24日早晨6时前后最低气温跌至3.9℃,还出现了霜冻,这是今年第一次霜冻,霜降前后,霜应该打到中原地区,而今年直接跑到长江边,可见冷空气的威力很猛,南方冷得够早。
而对应的是,从2020年夏季开始,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迅速加强,8月起,太平洋关键区域海温就开始偏低,且越来越低。到10月10日,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已经形成了一道明显的低海温区,而美国、澳大利亚和我国气象机构相继宣布“拉尼娜”的到来。
“拉尼娜”:赤道海温异常偏冷现象
“拉尼娜”究竟指什么?它是不是真的来了呢?
“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女”, 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和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正好相对,所以“拉尼娜”又被称为“冷事件”或“反厄尔尼诺”事件。当这片东西长上万公里,南北宽上千公里的海域气温低出常年平均值0.5℃时,这片海域就进入了“拉尼娜”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就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就在本月,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了一则消息。根据监测,今年8月份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已经进入了“拉尼娜”状态,预计秋季会继续维持,到今年冬季将达到峰值,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通常在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寒潮冷空气活动频繁,中东部地区气温易较常年同期偏低。
气象专家表示,最近来看“拉尼娜”的状态是在加强的,冷的幅度在增大。所以说我们考虑这个状态可能还会一直持续越过这个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专家:近期降温为大气环流导致
“拉尼娜”果然来了,难道刚刚那些网络传闻都是真的?近期接连降温就是它导致的吗?
气象专家表示,秋到冬过渡过程中会有很强的冷空气的波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感受到比如说“十一”期间的冷空气,可能“十一”过后又有一股冷空气有降温,都属于天气的过程,这些过程往往是大气环流直接造成的结果,因为海洋是慢变,影响是持续性的,对于每一个小的过程是否有影响,没有必然的联系。
专家表示,从30年间的气候平均值来看,我国北方地区9月中下旬就开始出现初霜冻,也就是地面最低气温降至冰点。如此说来,进入10月后,北方及中东部大部分地区虽然气温较常年偏低,但这个季节也该到冷的时候了,突破冰点的最低气温、初霜冻、降雪等,都属按期登场。
专家表示,今年是比常年平均肯定要冷得早一些,但每一年的情况都不一样,这不算什么异常的现象。
超七成“拉尼娜”事件曾为我国带来冷冬
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1950年以来,全球共出现过14次“拉尼娜”事件。
统计分析表明,“拉尼娜”出现时,会影响到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导致澳大利亚、东南亚大部、南美洲北部寒冷、潮湿;美国南部、东北亚地区高温、干燥;而我国则容易出现冬冷夏热。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数据显示,在1951年以来的“拉尼娜”事件中,我国冬季气温偏低或出现冷冬的概率在70%以上。2008年1月包括安徽在内我国南方出现的低温雨雪冰冻,就与2007年的“拉尼娜”事件密切相关。
简而言之,虽然说我国天气受到“拉尼娜”的影响的确很大,但冬季天气也受到欧亚大陆积雪、北极海冰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再加上有全球变暖的对冲,所以今年冬天气候形势其实还是比较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
我省地表气温平均每10年上升0.2℃
不过要说到“60年来最冷冬季”,在安徽要想打破这样的纪录真的很困难。
首先是趋势上的,安徽省气候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1961~2019 年,安徽省地表年平均气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2℃。1994年以前大多低于常年,之后总体偏高。排名前三位的高值年为2007年、2006年、1998 年、2017 年、2018 年和 2019 年,其中 1998 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并列第三位,排名前三位的低值年为1969年、1980年和1984年。
1961~2019年,安徽省平均霜冻日数呈现减少的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4天;20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较常年偏多,之后以偏少为主。2019年平均霜冻日数为29天,较常年偏少15天,为1961年以来第二少。
此外,1961~2019年,安徽省年极端低温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上升0.7℃。
我省刚刚创下史上最暖冬天的纪录
哪怕就是严重冰雪灾害,号称新世纪以来最冷的2008年冬季(2007 年 12 月~2008 年 2 月)全省平均气温也有3.3℃,仅较常年偏低 0.5℃,与 2005 年并列为 1987 年以来同期最低值。
据安徽省气候中心监测,就在去年到今年的这个冬季,全省平均气温6.1℃,较常年同期异常偏高1.9℃,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高。
根据《暖冬等级》标准,继1998/1999年、2001/2002年、2006/2007年、2016/2017年后,我省今年再次出现强暖冬;季内各月气温分别偏高1.5℃、1.6℃和2.8℃。12月全省平均气温6.3℃,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6高,其中10个市县排在偏高年前三位。1月全省平均气温4.3℃,为1961年以来第6高,其中14个县(市)排在历史同期偏高年前三位,主要集中在江南东部及南部。2月全省平均气温7.9℃,与2002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第3高。各旬气温分别异常偏高2.5℃、1.6℃和4.4℃。
“远古”低温纪录太难破,合肥曾到过-20.6℃
“以目前的趋势来看,冬季极端低温想破历史纪录难度太大,60年来最冷冬季几乎没有可能出现。”气象专家表示,“2000年以来,全省最低气温是-13℃,合肥最低气温是-11℃。从目前预报来看,刷新这个纪录应该是可以的。不过从有气象记录以来,安徽省最低气温曾经低到-24℃,这样的温度已经数十年没有出现过,不太可能被打破。”
安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低气温前5名分别是,滁州-24℃(出现在1955年1月6日)、宿州-23.2℃(出现在1955年1月6日)、亳州-20.5℃(出现在1969年2月5日)、合肥-20.6℃(出现在1955年1月6日)、阜阳-20.4℃(出现在1969年2月5日)。
记者从气象部门获悉,近期,我省维持晴到多云,秋阳煦暖,天气宜人,但早晚温差在逐步加大。
教您三招识破天气谣言
“拉尼娜”的出现的确多与冷冬相连,但并不代表它每次出现都一定会带来冷冬。如今,天气变化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气候资讯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正因如此,也成为了谣言高发的领域。
如何识别天气谣言呢?教您三招。首先关注发布渠道,中央气象台、各地官方气象台及其网站等,都是可以获取天气预报的正确途径。
其次要慧眼识别“三无产品”。天气预报发布有三个基本要素一定要说清,那就是发布单位、发布时间和影响区域。
再看看那些谣言,既不写哪个气象台发布的,也没有发布时间,影响区域更是放之全国皆准。这样的“三无产品”一看就不靠谱。
最后还要关注预报时效。目前公众接触到的天气预报主要是未来3到7天的天气情况,这种短期预报为“数值预报数据+人工修正”得出,准确率相对较高。而8到15天,甚至更长时间的中长期预报,由于时间跨度大,误差积累多,所以只能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