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 作为国家首批综合医改试点省,“十三五”以来,安徽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以“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为目标,积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安徽实际的医改之路。昨日,记者获悉,截至目前,全省61个县(市)组建128个紧密型医共体。
县域医共体由政府主导,在尊重意愿、双向选择基础上,由县级医院牵头,联合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每县组建2个至3个医共体,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功能定位,协同向县域内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2015年我省在15个县(市、区)开展县域医共体试点;2016年试点增至40个县(市、区);2017年试点扩大到66个县(市、区);2018年实现全省75个县(市)和农业区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同年,安徽省县外住院人次同比下降4.88%,县域医共体内建成“绿色通道”,在乡镇卫生院设置急救站,配备救护车辆和人员,保障县域内危急重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为推进城乡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着力打造覆盖城乡、科学整合、职责清晰、以人为本、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2019年,安徽省印发《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意见》《关于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意见》;同年,探索创新“两包三单六贯通”改革路径,并在37个试点县(市)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两包”,是打包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建立紧密型利益纽带;“三单”,是建立政府办医责任、内部运营管理、外部治理综合监管三个清单,实行清单制管理,厘清责任边界,明晰运行关系;“六贯通”,是要在专家资源、医疗技术、药品保障、补偿政策、双向转诊、公卫服务六个方面实现上下贯通,有效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资料显示,2019年二级医院向基层下派的专业人员同比增幅14.86%;今年上半年县域医共体内具备“50+N”种疾病诊疗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占比91.84%,县域医共体内开展外科手术乡镇卫生院占比71.39%,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滁州、阜阳等市释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红利”,县乡村一体联动,群防群治,取得很好防控成效。
截至目前,全省61个县(市)组建128个紧密型医共体,实行医共体内人、财、物统一管理,打造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省范围内,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覆盖,“15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0%以上,医疗费用更低,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下降到30%以下,群众满意度持续稳定在90%以上。
下一步,安徽省将继续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着力构建以人为本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健康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