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1978年,滁州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大包干”的创举,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40多年来,滁州高举“大包干”旗帜,不断深化改革,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大力扩大开放,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019年,滁州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总量双双跃居全省第三位,提前一年实现该市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十三五末经济总量冲刺安徽省第三”的目标。今年上半年,滁州市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总额等多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总量继续稳居全省第三位,滁州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独特现象为全省热议。
安徽省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锋
据了解,改革开放后,滁州曾经历过一段辉煌的发展时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扬子冰箱、全椒柴油机、二纺机、天大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为代表,滁州经济总量一度跃居全省第二。但进入新世纪后,滁州发展一度相对缓慢,生产总值下滑到全省第六,工业经济和财政收入甚至下滑到全省第九。在此情景下,滁州开始蓄积力量、奋起直追,不断实现突破跨越。
滁州主城区距离南京直线距离只有50公里,开放发展首先要发挥好这一独特区位优势。为此,滁州坚持以南京为切入点,逐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该市也是第一批加入南京都市圈的城市。2009年起,滁州又积极争取加入长三角城市协调会并在2013年成功加入,2014年滁州又加入合肥都市圈,成为全国少有的同时加入两个都市圈的城市。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一举超过长期位居全省前列的安庆、马鞍山,跃居全省第三。2018年,滁州市公布的地区生产总值仅1802亿元,而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修正的滁州市统计数据,2019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909亿元,名义增速超过61.4%,高居全省第一。
经济发展飞速向前 支柱产业成长明显
2019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2909亿元、财政收入357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5.05倍和5.2倍,而同期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均为2009年的3.7倍,全国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为2009年的3倍和2.8倍。
与此同时,滁州的发展速度不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也高于全省前两强合肥市、芜湖市同期速度。2018年,在安徽省对各市的目标绩效考核中,滁州位居全省第一;122个小项计分制指标中,滁州有38项居全省第一。2019年,滁州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的增速均为全省第一,财政收入增速全省第二。
到了2020年上半年,尽管遭遇新冠疫情严重冲击,滁州仍然实现较好发展,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一,再次证明了滁州发展的底色和成色。
从产业上看,2009年,滁州的支柱产业还是以本土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产业规模也不大,工业总产值不到700亿元。近年来,滁州通过开放发展、招商引资,吸引了大批知名企业入驻,主导产业也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目前,滁州全市已形成家电电子、先进装备、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硅基材料、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总产值近30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