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秋招企业招聘减少,再加上毕业生人数增加, 部分毕业生面临“慢就业”的境遇。其中,以二本高校为代表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学历拼不过重点本科生,技术上比不了专科生,实现较为满意的就业更为困难,成了就业“夹心饼”。(10月21日《半月谈》)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相比重点本科生和专科生,夹在中间的二本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在全国3005所高等学府中,本科院校1258所,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也就是说,只有少数幸运者能进入光彩夺目的重点大学,更多的只能走进数量庞大的二本院校。而在企业招聘中,大家普遍将目光聚焦在重点本科生身上,二本生“想找一份满意的工作非常难”。
表面上看,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名校情结”“学历歧视”等观念,但事实上并非那么简单。首先,企业招聘减少,就业需求增加,用人单位当然会更青睐名校毕业生,毕竟名校在资源上本身就占有先天优势,其毕业生也相对优秀一些。虽然这种操作深受诟病,且有违相关法律法规,却合乎企业自身的需求。其次,也有一些企业看重的并不是一张名校文凭、一个漂亮头衔,而是文凭背后的能力预期。显然,对于普通二本的毕业生来说,自身是否优秀、在学校里究竟学到了什么、培养了什么能力,都是决定能否被录用的条件。
可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既反映出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现状,又提示我们要在让毕业生树立积极的择业观和择业心态上下功夫。不能不说,一些大学生在考上大学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不是迎难而上、提升自我,而是陷入无用的焦虑中。这种“无用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残酷就业竞争的焦虑。对二本生而言,则源于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困惑,迈不过“二本生”这道坎儿,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卑情绪,认为没有什么前途。如果真被这个二本“标签化”,那就真的没前途。
二本生要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踏入大学之门开始,就要奋发努力,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当然,高校也要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历并不决定一切,能力才是硬道理。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个世界绝不会埋没一个真才实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