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
“驾车超速别车泼咖啡案” 为全社会再敲安全警钟
公厕上导航,让“方便”更方便
别让“二本生” 成就业“夹心饼”
微声音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10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驾车超速别车泼咖啡案” 为全社会再敲安全警钟

□ 陈广江
 

21日上午,发生在北京某马路的“驾车超速别车泼咖啡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泼咖啡车主涉危险驾驶罪罪名成立,一审被判拘役3个月,罚金6000元。被告人苏某当庭表示认罪认罚。(10月21日央视网)

从案发到宣判刚好一个月,司法机关以高效办案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网络舆论场上,“干得漂亮”“咎由自取”等声音响成一片,甚至有网友称“应再判重些”,足见公众对“路怒症”的憎恶程度。

“路怒”一时爽,后果很严重。相信被告司机肠子都悔青了。除了后悔,还应有后怕。多次超速别车,并向后车挡风玻璃泼洒咖啡,没造成严重后果是万幸,否则,恐怕就不是现在的判决结果了。现实中,因斗气开车造成的家破人亡悲剧并不鲜见,代价之大、教训之痛,令人唏嘘。

因被别车司机的行车记录仪清楚地记录下了案发时的惊险一幕,很多网友围观此事时有很强的“代入感”。但这种“代入感”是有很强的选择性,网友们几乎本能地把被泼咖啡的后车司机想象成了“我”,于是恐惧和愤怒瞬间爆表。

也就是说,在谈论“路怒症”这一社会公害时,网友们似乎总是义愤填膺地谴责别人,而鲜有反躬自省的情形。事实上,“路怒症”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性社会心理疾病,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所特有的问题。谴责别人易,反思自己难,这是网络舆论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缺陷。

苏某认罪认罚,显然已经知道错了。这种情况下,舆论一味“痛打落水狗”,看似正义满满,实则有失精准。该案的宣判是一记警钟,但这记警钟不只是敲给被告人的,更是敲给全社会的。路上的车越来越多,驾驶人的耐心越来越少,交通事故几乎每天都在重演,任何人都不能有“看客”心态。

从他人的过错或不幸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才是明智、理智之举,才能少犯错。类似“前车之鉴”不胜枚举,每个在路上开车的人都应深思。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