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格外的长,不少人纷纷选择外出游玩,很多游客在景区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窘境,手机遇网络信号弱无法完成扫码支付;想用现金支付,却发现没有随身携带太多现金;想要去ATM机提取现金,却发现ATM机已经难以寻觅。这些“消失”的ATM机都去哪了?
事实上,随着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和客户行为的逐渐变迁,ATM机的功能和服务正面临巨大冲击。尤其是在移动支付功能快速发展之后,出于运营成本的考量,多家银行正在减少ATM机的数量并调整其布局,着力将机器布放至金融服务薄弱区域,如各地的县及下一级地区;同时,加大自助机具的智慧化转型力度。
二季度减少3.09万台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开始进行ATM的研制和生产。经过多年的培育,中国ATM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ATM机功能不断拓展,已经从过去以现金存取为主,逐步发展成多功能服务载体。作为线下服务渠道,ATM机长期扮演着银行网点服务的有效补充角色,突破银行网点柜面服务的时间、空间限制,让存款、取款、汇款等基础金融领域的业务实现全天化、全地域的办理。
但是,在移动支付飞速发展的当下,ATM机渐渐失去了光彩,其数量也出现了缩减趋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全国ATM机数量为105.21万台,较上季度末减少3.09万台,全国每万人对应ATM机数量7.52台,环比下降2.85%。
相比之下,网络交易金额再创新高。中国银联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长假前7天,银联网络交易金额达2.1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3%,仅10月1日当天,其交易金额就超过3300亿元,同比增长15.5%。
银行服务的转型发展
在移动互联网崛起前,银行与用户建立联结的方式主要是线下网点、自助机具。为了增加获客渠道,大规模铺设网点、增设ATM机的做法曾盛行一时。然而,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用户取现需求减少,线上操作大幅增加。
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银行业平均离柜率已高达89.77%,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排斥聚集”逐渐成为常态,非接触银行服务兴起,将进一步加剧银行ATM机的式微。
未来的ATM机不但数量将进一步减少,而且将更加突出智慧化的功能,线下网点、ATM机将被定位为线上渠道的补充。
走进合肥市区的多家银行网点,在过去的ATM机处摆放着多台各具不同功能的智能化机具,有远程协同智能柜员机、实时制卡智能柜员机、智能领取机、工商执照制证机、个人征信报告查询机、24小时自助办税终端等等,能够将金融服务嵌入广大市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