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扎实推进“放管服”、“全创改”、农业农村、医药卫生、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生态补偿等重点领域改革,以此来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开放的重大改革举措,奋力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关键词:放管服
全省市场主体呈现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安徽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全省市场主体呈现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我们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复工复产、复商复业的政策措施,减免注册、检验检测费用超过7000万元,通过知识产权抵押和动产登记,帮助企业实现融资超过600亿元。”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一季度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同比大幅下滑的基础上,安徽省二季度实现止跌回升,趋稳向好,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0.7万户,比一季度增长111.76%;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达到45.22万户,同比增长0.78%。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已累计减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125.8亿元、失业保险费3.9亿元、工伤保险费3.1亿元,三项社会保险费合计132.8亿元。
关键词:全创改
安徽13项“全创改”举措全国推广
我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以改革为创新开路,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始终把“全创改”作为动力变革的关键,构建与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机制、新模式。
“改革加快动力变革,促进效率变革,实现质量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提升了创新主体获得感,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显现。”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省上报的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银行+征信+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新模式、地方深度参与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机制2项改革举措被国务院在全国推广。至此,我省累计有13项改革举措被国务院列入全国推广改革经验。
关键词:农业农村
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变“死资产”为“活资产”
今年,我省启动在合肥市长丰县、肥西县、淮北市杜集区、亳州市谯城区、宿州市泗县、蚌埠市禹会区、阜阳市界首市、淮南市八公山区、滁州市南谯区、六安市叶集区、马鞍山市当涂县、芜湖市芜湖县、宣城市绩溪县、铜陵市铜官区、池州市东至县、安庆市桐城市、黄山市歙县、休宁县共18个县(市、区)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省级试点示范。
据悉,这18个县(市、区)将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入“三农”,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新业态,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变“死资产”为“活资产”,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医药卫生
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用上放心药平价药短缺药
在八月举行的安徽省委常委会会议上,讨论通过《关于着力加强卫生健康行业党的建设 推进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据悉,下一步,安徽医改将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
其中,一是注重党建“两个融合”。注重管行业与管党建的融合,解决行业党建管理职责分工问题。注重党建与业务的融合,解决公立医院党建与业务结合不紧密问题。二是强化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三个着力”。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着力补公共卫生短板,加强传染病医院建设,增加医疗资源供给;着力堵监测预警漏洞,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着力提能力强弱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推进医防融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聚焦“四个围绕”。围绕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深化分级诊疗制度;围绕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目标,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围绕让群众用上放心药平价药短缺药,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围绕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创新综合监管制度。四是突出“八个重点”。着眼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强卫生健康行业党的建设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强公卫、补短板、抓改革、重创新、优资源、聚人才、强党建、建机制等方面重点内容,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关键词: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
扫黑除恶重拳出击,大数据助力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方式多元、高效,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等民主协商新形式让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更有活力……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积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深化平安安徽建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据全国扫黑办2019年的通报显示,安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有26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十,13项指标位居全国前五,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关键词:生态补偿
推进生态补偿,守护碧水长流
“我省创新推广新安江模式,实施大别山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地表水生态补偿和滁河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有力促进了全省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首轮试点于2012年正式实施,目前正实施第三轮试点。“试点8年来,我省新安江流域治理累计完成投资逾150亿元,黄山市关停了190多家污染企业,搬迁100多家工业企业至循环经济园,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实施了农村面源污染、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业点源污染整治、生态修复工程、环保能力建设等5类366个重点项目。新安江街口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补偿考核要求,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该负责人表示。同时,千岛湖湖体水质与上游来水同步改善,营养状态指数逐步下降。经中国环境规划院评估,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到246.5亿元,水生态服务价值达64.5亿元。绿色产业长足发展,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7%和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