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家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从曾经的“工业空白”,到如今的先进制造业新兴城市,巨大转变的背后,是合肥制造业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赛迪顾问发布的《2019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报告中,合肥市位列全国126个重点城市第14位。
波澜壮阔的发展,蕴藏着创新、聚才、环境等独特的密码,凝结着高质量发展的合肥探索。世界制造业大会永久落户合肥,俨然成为合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了合肥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一路走来,合肥用生动的实践书写了一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合肥制造 夯实高质量发展“稳”的基础
“疫情之下,线上经济的腾飞,为合肥京东方的产品结构调整带来了机会。教育平板、笔记本电脑和桌面显示器的出货量大幅提升。”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区域总经理李宾说,65英寸、75英寸液晶屏全球市占率均达到30%以上,位列全球第一。在全球疫情蔓延,供应链受阻困境下,合肥京东方却跑出了不俗的成绩——今年上半年,三条高世代线满产满销,液晶屏行销全球,为世界“显示”美好生活。
汽车、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持续快速发展,门类日益齐全;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备受关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加速融合发展……在合肥,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企业正拔地而起,作为高质量发展抓手,推动“合肥制造”多方位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上半年,合肥市2063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2%,实现了“负转正”。
近年来,合肥始终将工业作为立市之本,把制造业作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坚定不移推动制造强市建设,探索具有合肥特色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来,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2016~2019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2019年,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增速居省会城市第3。
同时,合肥围绕智能、绿色、精品等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智能制造引领。在全国率先建立“两化”深度融合政策体系,创新实施智能制造“万千百”工程,发布国内首个智能制造地方标准,累计建设智能工厂82家、数字化车间723个。282户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验收。工业互联网发展迈出创新实践步伐,拥有安泰科技、科大智能、合力叉车等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擦亮绿色制造本底。鼓励引导企业自主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为合肥市96户千吨标煤以上工业企业提供节能绿色诊断服务,助推企业绿色发展。绿色制造体系成效明显,17户企业的135种产品入选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2户企业跻身“绿色工厂”,拥有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3家,绿色园区实现“零突破”。着力精品制造转型。加快“升级版”产品研发,智能翻译机、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冰箱、智能电视等一批终端产品生产上市。开展“两创产品”、“工业精品”、信息消费创新产品、节能环保产品的应用推广。
创新高地 强化高质量发展“好”的优势
长鑫存储自主研发的首颗国产19纳米DRAM存储芯片已投产;江淮大众首款车型思皓E20X正式上市,江淮蔚来已成功交付2.2万余辆智能网联汽车;相继诞生了全球首台光量子计算机、新一代无损检测设备、全球首颗智能穿戴领域人工智能芯片、国内首款人工智能色选机等一批标志性创新产品……
创新,是合肥最强基因,也是城市最靓名片。连续两年跻身“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评选三甲、创新能力荣登国家创新型城市第十位、城市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高居全球第十九位……近年来,合肥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滨湖科学城这两颗“双子星”建设,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度融合“政产学研用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走活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合肥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字号”创新载体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推动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制造业产出。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以产业需求为指引,联手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新型协同创新平台,主攻智能制造、公共安全、机器人等前沿技术。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总数已超过1400家。现已建成的1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涵盖了人工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及光伏、节能环保等制造业重点领域。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2020)》。报告对全球经济体中的热点“创新集群”进行排名并列出得分最高的前100名,中国共有17个创新集群上榜。合肥居百强榜第79位,比去年上升了11位。
2020年以来,合肥全市企业的创新投入不断增加,1~7月,合肥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支出95.73亿元,同比增长7.1%;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合肥加快创新产品研发面市,同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合肥市大企业实现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现已拥有5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数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目前,合肥市制造业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额、研发人员数、授权专利量占合肥全市总量70%。仅“科大系”就孵化出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科大国盾等一批掌握核心科技的企业。值得一提的是,合肥还积极抢抓未来发展的“新风口”,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8月, 合肥市建设5G基站5655个;同时先进计算中心、中国电信(安徽)大数据产业园开工建设。合肥市申报新增中央投资项目220个、总投资937.1亿元,已申请到位中央预算内及省级资金18亿元、276个项目。(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