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报忧少报喜 
悲喜仲秋一卷诗
碧水漾红菱
下一篇4 2020年9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多报忧少报喜 

□ 合肥 周彪
 

一般来说,下级向上级领导报告情况,都喜欢报喜不报忧。因为报喜,领导喜欢、爱听、高兴,一激动还会打赏、提拔升迁,所以,实践中,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比较普遍,也是一种社会顽疾。但史上一些成熟的政治人物,从国家、民族长远利益考量,常常向领导报忧不报喜,使决策者常怀忧患意识,弱化骄纵之心,减少盲目自信,使国家在忧患中保持健康稳定。

史载,赵襄子派稚穆子攻打翟国,一个早上就攻下翟国两座城池。捷报传来,赵襄子正在吃饭,听到捷报,赵襄子不但没有喜形于色,反而露出忧愁之容。左右臣僚不解地问:“一个早上攻下翟国两座城池,主上应该高兴,为什么反而忧虑呢?”赵襄子说:“江河算是大了,涨起水来不过三日,狂风骤雨,也只能持续一个早晨。(老子: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如今我赵氏德才不高不广,一个早上却攻下两座城池,灭亡将要临到我啊!”

孔子知道后说:“赵氏要昌盛啦!他能预见到忧患就是昌盛的原因。”孔子短短两句话,却道出了一个深刻的治国理念:一国之君,在胜利与成绩面前,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不能被成绩蒙蔽了眼睛,始终保持警惕、忧患,才是国家之福,百姓之福!

一个国家,长时间处于既无内忧、又无外患的太平盛世,最高决策者就极容易产生骄纵之心,或肆意挥霍,或沉缅于酒色,或大建宫殿楼台,或发动不必要的对外战争,这种不知收敛的挥霍与妄为,有时比外患对政权伤害还要大。

宋朝真宗时,李沆任宰相,王旦为参知政事。为了西北方的战事,经常废寝忘食。王旦曾感慨地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悠闲无事,坐享太平呢?”

李沆说:“应有一些忧虑勤苦,才能警戒人心。假如将来四方安定,朝廷未必无事。外宁必有内忧,若人有疾病,常常发作,就知道忧虑而去诊治。一旦疆场无事,恐君王就会慢慢产生奢侈之心。”李沆不愧是官场上的老江湖,从政经验丰富,对朝中大事拿捏都很准确,不是当时还很年轻的王旦所能理解的。

李沆每每向真宗皇帝赵恒上报情况,都是呈报一些各地的水灾、旱灾,盗贼、抢劫,老百姓缺粮少衣的事情,真宗皇帝听了往往惨然变色,心里十分不快。王旦就劝李沆说:“琐碎的小事不值得让天子烦心,而且丞相常常禀奏一些不好的事情,总是拂逆了圣上的心意。”

李沆说:“君主年轻,应当让他知道各地的艰难情况,常怀忧虑警惧之心。不然,血气方刚的皇帝,如不沉迷于歌舞、美色、珍玩,就可能大兴土木、发动战争、祭神之类的事。我老了,来不及看到。我死后,你肯定当宰相,这可是你未来的忧虑啊!”李沆不久去世,王旦果真当了宰相。此时,宋朝已经与契丹讲和,西夏局势也趋于稳定,外部压力大大的减轻。

年轻的真宗皇帝,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的欲望,在王钦若、丁谓等小人诱导下,今天去泰山封禅祭祀,明天又要在汾水立祠祭神,后天又要大兴土木,盖建新宫殿,整日折腾得没完没了。

作为宰相的王旦,想规劝又劝不住,想辞官,而真宗又如此厚爱,内心十分挣扎。此时,他才理解李沆的远见卓识,感慨万千地说:“李文静真是圣人啊!”

向君王们报忧不报喜,虽然邀不到功,受不到赏,讨不到君王的欢心,但此举对国家、对君王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据有关资料显示,我们的邻国日本,虽然科技和制造业堪称世界一流,但在日本民众中、媒体上,甚至于政府高级官员,都很少以此为傲、沾沾自喜,总是忧虑,韩国快要追上来了,中国正在崛起。正是这种举国上下的忧患意识,使这样一个资源馈乏的岛国,很早就成为世界上发达国家。一个好学民族,才能堪称优秀!吸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和长处,才能使自己更加强大,长盛不衰!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