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这12个养生常识助你健康快乐
早睡早起防过凉 多喝温水去秋燥
3上一篇 2020年8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处暑来到——
早睡早起防过凉 多喝温水去秋燥

□蔡富根/整理
 

8月22日为处暑,民间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秋季好像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处暑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中医认为正是秋燥逐渐加重的时候,在这个时节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会明显上升。处暑时节我们该如何养生防病,本期健康问诊将回答您关心的问题。

处暑节气这些疾病要防范

进入处暑后,人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秋燥”,那么到底什么是“秋燥”呢?“简单来说,秋季天气干燥,湿度降低,‘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秋在五行之中与肺相应,‘秋燥’最容易危害肺部引起肺炎。”山西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苏娟萍给出了解释。

除了肺部疾病外,肠道疾病、呼吸疾病在这个节气也开始频繁发作。秋季是各种水果丰收的季节,人们容易生熟不分乱食,加之进入秋季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肠道的抗病能力开始下降,再加上季节交替之时病菌滋生,食物容易腐败,所以很多人一不小心就会有肠胃方面疾病的烦恼,尤其对于儿童、老人来说,抵抗力相对较低,在秋季极易发生急性腹泻。

同时,秋季也是流行感冒最为严重的一个季节,忽冷忽热的季节不仅让人难以适应,整个免疫系统也很难调整过来,所以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就增高了。

除了常见病,还有“秋季病”也不得不防。苏娟萍告诉记者,处暑之后,天气会逐渐转凉,很多中年人会觉得自己骨头痛,这其实就是“秋季病”的一种。

“因为夏季人体出汗多,肌肉毛孔疏松,吹空调时间过长,寒气都集中在腿上,秋天一到,不通则痛,就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的症状,严重者连走路都会觉得不舒服。”除此之外,咽喉炎以及儿童的感冒发烧也是需要预防的“秋季病”。苏娟萍建议,立秋以后尽量少用空调和电扇,注意冷暖变化。

此外,立秋湿度较小、浮尘较多,花草树木开始了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各种导致过敏的因素同样容易“招摇过市”,加之空气受到污染很严重,而过敏原会刺激到鼻黏膜,所以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非常高。

“要想提早预防这些疾病,必须从现在开始,多拿凉水洗脸,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要经常拿凉水或者凉盐水洗鼻,提早适应秋季日渐变凉的天气。”苏娟萍建议道。

□据《山西晚报》

中医处暑养生功

1.咀嚼鼓漱:

每天晨起和临睡前,有如咀嚼口香糖样(张大口)作上下颚运动100次。然后闭嘴,舌抵上颚鼓漱100次,使津液满口,徐徐咽下,反复36回。咀嚼时,颊部肌肉会将滞留在左侧头部的血液向下牵引,送回心脏,促进血液回圈,抵御秋季凉气。

2.压揉承浆穴:

承浆穴在唇下凹处,以食指用力压揉,即可感觉口腔内会涌出分泌液。若糖尿病患者在想喝水之时,用力压揉此处10余次,口渴即可消失,不必反复饮水。这种分泌液不仅可以预防秋燥,而且含有可延缓衰老的腮腺素,同时可使老人面色红润。本法简单实用,作为长期保健可以不受时间、场所的影响,随时应用。

3.秋季敲法:

肺与大肠相表里,由于秋燥易导致大肠蠕动变慢,形成季节性便秘。专家介绍秋季敲法。眼睛的正下方颊贵处,是大肠经络贯通处,只要有规律地刺激眼眶正下方或颧骨四周,就可使肠功能恢复正常。方法:并拢食、中、无名指,以指肚有节律地轻敲。早餐后10至15分钟,是大肠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此时,做几分钟的秋季敲法,可立刻产生便意。便通则肺亦强,整个精神状态也会明显改善。 □ 据《山西晚报》

处暑美味食谱

南瓜小米绿豆粥

材料:南瓜150g,小米一杯(电饭锅自带的量米杯),绿豆半杯,冰糖适量。

做法:绿豆、小米浸泡半小时;南瓜去瓤,切小块。三样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冷水。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后转小火煮1小时,熬至南瓜和小米充分融合后,根据自己的口味放入适量的冰糖,待冰糖融化之后即可关火。

功效:南瓜性温,润肺益气、治咳止喘。小米补脾胃、滋阴养颜。绿豆性凉味甘,有润喉止渴等功效。

奄仔蟹焖鸭

材料:鸭肉400克,奄仔蟹2只(小),老姜片25克,葱段15克,盐、蚝油、豉油、姜汁酒、花生油各适量。

做法:鸭肉处理好后洗净斩件沥干水分,开白锅炒至干身后备用;奄仔蟹洗净斩件,开锅下油,大火爆炒至蟹熟备用。再起锅,爆香老姜,下鸭肉,攒姜汁酒,加入适量水、蚝油、豉油,以盐调味,焖煮至鸭肉熟透后,放入蟹件,大火收汁,下葱段,上碟即成。    □据《广州日报》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