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搬家 越住越宽敞越住越舒心
安徽省16个地级市 前7月空气质量排名出炉
巢湖市“小桔灯”亮点行动启动
安徽全力推动政银合作 主动作为缓解企业融资难
图片新闻
绩溪成立村级护林小分队
下一篇4 2020年8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两次搬家 越住越宽敞越住越舒心

杜静 陶许娟 徐敏 记者 沈娟娟 文/图
阮怀珍(后排左二)带领居民志愿者为社区高龄老人过集体生日
 

星报讯  盛夏高温,在合肥市太湖路与金寨路交口东南角,一座现代化住宅小区内绿树荫浓。乘坐电梯来到33层,阮怀珍笑盈盈地招呼记者进门,111平方米的三室一厅被收拾得整洁明亮,客厅里点缀着鲜花绿植,入户玄关摆放着一个“五好家庭”牌匾。“现在的房子电梯上下,小区里还有党群服务中心,下楼就有活动去处,楼上楼下都是老街坊老邻居,住着舒心得很!”阮怀珍是合肥市包河区太湖新村的“老住户”,75岁的她搬过两次家,经历了三次住房变迁。

从自建房到大板楼再到现代化住宅小区,从狭小拥挤到宽敞明亮,从有房住到住好房……几十年来,合肥人的居住环境大变样,阮怀珍感受颇深。

上世纪70年代,阮怀珍和丈夫带着一双儿女住在廻龙桥30平方米的自建房里,厨房和厕所是紧挨着平房搭建的简易棚。“那时候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一家四口挤在一起,没有独立空间很不方便。”

1980年底,老房被征迁,他们举家搬到了合肥市首个“大板楼”——位于金寨路和太湖路交口东南角的太湖新村小区。时隔40年,提起“大板楼”,和大多老住户一样,阮怀珍仍旧引以为豪。“那时候周边到处都是低矮破旧的平房和一望无际的农田,金寨路只有两车道,这个拥有22幢多层小楼的小区实在太醒目了!”

太湖新村小区是当时全省建筑业最骄傲的作品,也是当时最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小区绿化好,有路灯,晚上有巡逻,白天有值班,不少人家都装上了抽水马桶,每天进出这里腰板都挺得更直……” 在“大板楼”近7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里,阮怀珍和家人一住就是三十年。随着岁月更迭,曾经轰动一时的“大板楼”慢慢走到了生命晚期,年久失修、无人接管的大板楼逐渐成了老住户“心中的痛”——阳台开裂、墙面漏水、污水横流,小区里甚至出现盗窃现象,有条件的住户一早就搬走了。

2013年,包河区正式启动了太湖新村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响应,三个月内,所有征迁工作全部完成,四年后,还在同样的位置,一座现代化的安置小区拔地而起,包括阮怀珍在内的1073户居民高兴地搬进了新居。

在阮怀珍看来,太湖新村变了,住房条件更好了,家家户户的房屋面积都增加了不少,幼儿园、小学、商超就在家门口,“十五分钟生活圈”给幸福生活增添了生动注脚。太湖新村又没变,位置、名称都没变,这里仍旧见证着她几十年来的生活更迭和情感交织。

搬进了新居,热心肠的阮怀珍并没有“闲”下来,年过七旬的她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5号楼楼栋长,在社居委的协助下,组织成立了一支为老志愿者服务队伍,悉心照料着32位孤寡高龄老人的生活起居,每隔一天,她还要去楼下的“梧桐邻里党群服务站”转转,“居民有什么事都喜欢找我说,我不能辜负了这种信任。”

太湖新村是包河区旧城改造工作的一个缩影。自2012年以来,为改善城市群众居住环境,千方百计补齐住房短板,该区共启动旧城改造项目48个,其中城中村项目38个、棚户区项目10个,涉及改造土地面积约19649亩,房屋面积580万㎡,惠及6万余人,各项数据均居合肥城区首位。与此同时,对171个老旧小区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共涉及房屋建筑总面积达447.68万平方米,惠及17万人民群众。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