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 完成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
“天问一号”为什么要进行中途修正?
100年仅出现6次,今夜“十五的月亮十四圆”
走出山林奔小康
3上一篇 2020年8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走出山林奔小康
——鄂温克族迎来新生活
 

盛夏时节,大兴安岭腹地草木繁盛。穿过层层叠叠的青松白桦,一排排褐色双层木屋映入眼帘。屋外,老人惬意喝茶;屋内,妇女们烤列巴、做鹿皮画——这里是内蒙古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猎民新居点。

随着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鄂温克人下山定居,过上现代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

从原始狩猎到转型旅游,从离群索居到文化交流,鄂温克族的沧桑巨变,成为各民族携手前行的缩影,在奔向小康的征程中留下精彩篇章。

走出山林,拥抱新生活

提起曾经的日子,79岁的中妮浩老人用鄂温克语喃喃回忆:“住在山上,经常没有粮食吃,冬天连条秋裤都没有。”

1958年,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第一个鄂温克族乡在额尔古纳市成立,猎民们的生活开始与现代接轨。

面对现代文明冲击和生态环境变化,鄂温克猎民沿袭多年的游猎方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2003年,根河市实施生态移民,将鄂温克猎民的定居点南迁至根河市附近。

62户、200多名猎民告别山林,搬到了新居点。等待他们的,是每家独栋的现代化双层木屋。屋内集中供暖,做饭可用液化气。

为了让下山猎民生活安稳,政府出台一项项扶持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各方着力解决鄂温克猎民吃饭难、上学难、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推进产业开发扶贫。

“搬下山后的生活超乎想象的好。”鄂温克族姑娘范索满意地说,新居点的房子是国家盖的,供暖用水免费;交通便利,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了;离城市更近,就业渠道也拓宽了,家家户户收入可观,开上了小汽车。

绿色转型,迎来新契机

过去,鄂温克人用皮毛产品以物易物,如今,网络销售、电子支付等已成寻常。一些头脑灵活的鄂温克人勇闯商海,很多人当上了“老总”。

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特点,不少鄂温克族人投身旅游业,寻求古老民族绿色转型。

在根河市乌力库玛林场的松林深处,盛夏的骄阳穿过嫩绿的枝叶间隙,投下斑驳光影,鄂温克族青年古木森正在熏烟,为驯鹿群驱赶蚊虫。

在山林中的驯鹿放养点,与过去不同。现在的驯鹿放养点,同时还是旅游景点。眼下的旅游旺季,每天都有好几拨游客到访。古木森说:“靠着卖门票和鹿茸、手工艺品等,现在每天能收入1000多元。”

“走出山林后,很多人曾担忧鄂温克人再也没法养驯鹿了。”根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于兰说,为实现猎民生产生活的转型,根河市投入1亿多元,充分利用独有的驯鹿文化和自然优势,全力打造旅游业。 □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