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之名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历史上,合肥长期是江淮之间重要的商业枢纽和军事重镇。如今的合肥是安徽省会、“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旧时的街市多已改造,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笔者在平时的工作与资料整理过程中,搜索到一些合肥街市与古迹的珍贵旧影,现加以简要考证,配以说明文字。
鼓楼桥街景
这张照片拍摄于二十世纪 30~40 年代,为当时合肥城内鼓楼桥一带的街景。照片中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行人、黄包车、条石铺砌的路面,街道两侧的招牌很是醒目,有“某昌绸布号”“复盛绸布庄”“慎康五洋号”等。鼓楼桥是合肥旧地名,位于今宿州路与淮河路交叉口,2006 年合肥宿州路改造时曾发现鼓楼桥桥身遗存,后平移保护于地下商场内。
西后街街景
此照片拍摄于二十世纪 30~40 年代,旧时合肥最热闹的两条东西向街道是前大街(大致为今长江路)和后大街(安庆路),西后街即后大街西段。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不少店铺招牌,如“中华西药房”“超明书局笔墨文具”“荣丰纸坊印刷社”“裕康国药号”等,留下了珍贵的历史信息。
大东门城门
合肥城旧有城门七座,其中东边城门两座,东偏南为时雍门,即小东门,东偏北为威武门,即大东门。据清嘉庆《合肥县志》载:“东二门,左曰威武楼,五楹二层,月城楼三楹。”此照片拍摄于 1948 年,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位牵着马车、头戴草帽的劳动者正穿过城门,而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战火,城门已显得破败,城楼和月城似乎都已毁坏。如今城门虽早已不存,但“大东门”作为地名仍沿用下来,位置在淮河路与环城路交叉口。
东门外大桥
此照片拍摄于 1948 年,桥为砖石结构拱桥,桥下的水面就是淝河,位置应该就是今天的淮河路桥。照片中可以看到河对岸有一片茅草屋,真实反映了当年合肥城外居民居住条件之差。
1948 年的东门大街
1948 年,照片中可以看到街道两旁的房屋多在进行大规模维修,经历抗日战争的战火,合肥城内不少房屋损毁严重。
明教寺
明教寺是合肥城内一处非常古老且著名的寺院。据南宋中期成书的《舆地纪胜》记载:“教弩台,在左厢明教院……魏武(曹操)所筑,教强弩,五百人御孙权棹船。”清嘉庆《合肥县志》载:“明教寺,舆地纪胜在城岁丰桥北,即魏武教弩台,唐大历中(766~779 年)因得铁佛一丈八尺,奏为立院。”此照片拍摄于 1948 年,明教寺门前为两侧对上的台阶,如今仍旧保留这一样式。 □ 据《安徽画报》